专制魔王墨索里尼

《专制魔王墨索里尼》第二十五章反扑得逞

作者:解力夫   来源:  
内容摘要:日本进攻珍珠港 墨索里尼心发慌           先忧后喜不寻常 决意反扑狂逞强  话说墨索里尼听到日本进攻珍珠港的消息后,心情十分紧张,......
 日本进攻珍珠港 墨索里尼心发慌 

           先忧后喜不寻常 决意反扑狂逞强 

  话说墨索里尼听到日本进攻珍珠港的消息后,心情十分紧张,他周围的工作人员也像“树叶似地发抖”,后来经过一番权衡才又神态自若了。墨索里尼认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对处境十分困难的意大利来说,不仅不是件坏事,而且是件好事。因为英、美必须付出相当大的力量,来对付日本人在亚太地区的进攻,这将大大有利于他重温“非洲大帝国”的旧梦。因此,他在会商希特勒后,两个法西斯国家于1月11日同时对美宣战。就在这一天,这个意大利法西斯领袖还与德国和日本签订了三国协定。协定宣布三国在对英、美联合作战取得胜利以前,绝不放下武器;并表示了决不与敌人单独媾和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这个意大利独裁者在作出这一孤注一掷的决定后,就急忙把隆美尔请来,准备在利比亚组织反扑。他声嘶力竭地叫嚷:“不仅要收复整个利比亚,而且要征服整个埃及!”因此,一场气势汹汹的反扑又在北非大地和东地中海展开了。 
  1942年1月9日,英军中东总司令奥金莱克,打电报到华盛顿,给正在那里访问的丘吉尔首相作了如下的汇报: 
  “关于敌军的行动预测如下:坚守阿盖拉一马腊达战线。意大利第十军团,连同希雷西亚、帕维亚两师,守卫阿盖拉地区,由德军第九十轻快师人员增强之。意大利机动军,连同特兰托、的里雅斯特两师和德军第九十轻快师人员,驻在马腊达,阻挡我军从南面包围阿盖拉。德军第十五和第二十一装甲师,可能还有阿里埃特装甲师为后备,准备反攻。” 
  1月15日,奥金莱克将军又向英国总参谋长做了如下报告:敌军现今显然在巩固阿盖拉周围的阵地。德、意两军在第一线的兵力约为3.5万多人,各种大炮300多门,坦克百余辆。敌机在加紧活动,“继续攻击我方港口和班加西以东的公路交通线,但未造成严重的破坏”。 
  不幸的是,奥金莱克由于在“十字军战士”行动中获得了初步胜利,有些昏昏然了,他低估了敌人重整旗鼓的力量。马耳他岛上的英国空军,在空军少将劳埃德坚决果敢的领导下,曾向意大利港口和船舰展开秋季攻势,促成了陆战的胜利。但在12月里,马耳他基地遭到西西里岛上德、意空军强大力量的袭击,几乎被搞垮了。加上英国最近在海上接连失利,大大削弱了海军上将坎宁安率领的舰队,以致在一个时期内,这个舰队不能有效地阻挠通往的黎波里的航线。现在由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那里运来的军援,可以源源不断地送到隆美尔手里。1月21日,这个“沙漠之狐”派出三个纵队,每队约1000名有坦克支援的摩托化步兵,进行了火力侦察。随后大部队出其不意地向前推进——隆美尔再一次来了个大胆的冲击。 
  在强大的进攻面前,奥金莱克的部队节节败退,他们撤出了梅基利,接着又激出了重要港。班加西。整个第十三军退到了加柴拉一比尔哈凯姆一线。隆美尔再度证明他是运用沙漠战术的能手,他重占了昔兰尼加的大部分。这次英军几乎后退了300英里,丧失了为奥金莱克将军盼望已久的2月中旬的进攻而收集的一切储备。 
  据丘吉尔战后分析,形势的反复无常和军事上的严重灾难,根本原因是这样的:敌军实际上能在地中海自由航行,借以增援和补给他们的装甲部队,他们还能从苏联战线上调回大部分空军。但是,英联军对此缺乏足够的准备,未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决定性的一天是1月25日,那天敌军突破战线,直达姆苏斯。此后,英军更加惊慌失措,战役计划一变再变,使隆美尔掌握了主动。奥金莱克麾下的英国第一装甲师,投入战斗还没有多久就损失了100多辆坦克。在仓淬撤退时,已经运到的大批汽油被全部抛弃了,有许多坦克因燃料告罄而被遗弃在后面。 
  马耳他岛与沙漠作战之间互相依赖的关系,没有比1942年再显而易见的了。在过去一年中,该岛英勇的防守,成了为维护英国在埃及和中东的地位而进行的长期斗争的基石。在西部沙漠艰苦的地面战斗中,每一阶段的胜负往往都取决于对交战部队越海运输物资的速度。如今,敌人对马耳他岛的空袭加剧,该岛形势岌岌可危。1月间,当隆美尔的反攻得利时,凯塞林对马耳他岛的袭击以飞机场为主。在德国的压力下,墨索里尼派军舰去保护德国开往的黎波里的运输船队。英国的地中海舰队由于受到严重挫折,只能对这些行动进行有限度的袭击。 
  2月间,威望正隆的雷德尔海军上将,想要希特勒相信在地中海取得决定胜利的重要性。2月13日,即德国战列巡洋舰成功地通过马耳他海峡之次日,他发觉“元首”有采纳建议之意,他的游说终于获得某些成功。如今德国插手北非和地中海,不仅可以支持那个懦弱无能的同盟者免遭失败,而且可以作为一种攻势手段,去摧毁英国在中东的势力。雷德尔详述了亚洲事态的演变以及日本势力之侵入印度洋。在谈话过程中,他说道:“苏伊士和巴士拉是支持英国在东方地位的两根西部支柱。如果这些据点在轴心国协力一致的打击下崩溃,则将给英国带来悲惨的后果。”希特勒被这番话打动了,他同意雷德尔去推行他征服整个中东的庞大计划。雷德尔海军上将坚持,马耳他岛是中东的咽喉,极力主张马上准备运输船只,猛攻该岛。这个纳粹海军上将竭力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进言: 
  “地中海的有利形势在目前是如此显著,恐怕将来不会再次出现。所有的报告证明,敌人正以巨大的努力把现有的增援部队源源运往埃及……因此,尽早攻取马耳他岛是刻不容缓的事。此外,对苏伊士运河发动攻势,不得迟于1942年。” 
  退一步讲,“如果轴心国不占领马耳他岛,德、意空军就必须以目前的规模继续对该岛进行空袭。单凭这种空袭就足以阻止敌人在该岛重建进攻与防守的力量”。 
  就这样,当隆美尔在北非沙漠反扑期间,德、意飞机轮番轰炸马耳他岛这一海上要塞。2月间,由三艘英国船只组成的运输队,因敌人的空袭而受到严重的损失。3月,挂着维安海军上将旗帜的“水上女神”号巡洋舰被敌人潜艇击沉。到5月,马耳他岛便处于半瘫痪的饥馑状态。 
  为了支援沙漠作战,为了挽救这一海上要塞,英国海军决定冒着各种危险去运送给养。3月20日,4艘商船在亚历山大港启航,由4艘轻巡洋舰与一支小舰队组成的强大护航队护送。到22日早晨,敌人开始空袭,同时墨索里尼的重型军舰逼上前来。“尤里路斯”号当时发现北面有4艘军舰,于是英国海军上将维安立即掉转舰首迎击,而运输船队则在烟幕掩护之下向西南方驶去。敌方巡洋舰撤退了,但是两小时后,又在“利特里奥”号战列舰和另外两艘巡洋舰的支持下回来了。在以后的两个小时之内,英国舰只在以寡敌众而同时又遭受到德国轰炸机猛烈轰炸的情况下,进行了一场英勇而又出色的战斗。 
  由于烟幕的有效掩护以及近距离护航队和商船的顽强抵抗,英方没有一艘舰只受到损伤。到傍晚的时刻,敌舰驶去。英方4艘轻巡洋舰和11艘驱逐舰的一支舰队,在暴风雨中,把墨索里尼最强大的一支战列舰队打得狼狈不堪。虽然英方“克娄巴帕特拉”号和三艘驱逐舰均被击中,但仍一直激战到底。当船只驶近该岛时,敌人又开始了猛烈的空袭。“克兰坎贝尔”号和“希雷肯郡”号在距目的地只有8英里时,相继被敌人炸沉。4艘船只所运的2.6万吨物资中,只有5000吨左右运上了岸。马耳他岛在以后的三个月中没有得到救援。由于敌人的狂轰滥炸,马耳他岛的码头和港内的舰只遭受严重的破坏,海军舰只已无法利用该岛作为基地,而所有能够行驶的船只在4月底以前均撤走了。只有空军留驻该岛,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在异常艰险的条件下,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全岛的生存而坚持战斗。 
  这种险情直到5月间,美国“黄蜂”号和“鹰”号航空母舰将126架飞机运到马耳他岛后,才开始得以解除。5月9、10两日,刚刚运到的60架“喷火”式战斗机投入战斗,给了敌机歼灭性的打击。白天的空袭遽然结束。6月,终于进入另一次大规模准备解救该岛的行动阶段,而且这一次是打算同时从东面和西面开进运输船队的。6月11日夜间,6艘大型运输船在拥有防空设备的巡洋舰“开罗”号和9艘驱逐舰的护送下,从西面驶入地中海。海军上将柯蒂率领战列舰“马来亚”号、航空母舰“鹰”号和“阿尔戈斯”号以及8艘驱逐舰前往支援。14日,在撒丁岛附近海面,敌人开始了猛烈的空袭,一艘商船被炸沉,巡洋舰“利物浦”号受伤,不能行驶。当晚,在运输船队驶近突尼斯海峡时,大量的护航舰只撤退了。但是,在第二天早晨,当运输船队驶近班泰雷利亚岛以南时,两艘意大利巡洋舰在许多驱逐舰和飞机的支援下,向英方展开了攻击。在这场战斗中,英国“贝多英”号驱逐舰被击沉,另一艘驱逐舰受重创,沿途运输船队损失惨重,只有两艘船只当晚到达马耳他岛。 
  东面的运输船队包括17艘船只,其运气更不佳。维安海军上将再度担任指挥,这次比他在3月间赶走敌舰时,有更强的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掩护。不过,他缺少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支援,而且预计意大利舰队将使用主力来对付他。运输舰队于11日开航,14日驶抵克里特岛以南时,遭到敌机持续而猛烈的空袭。当天晚上,又有包括两艘“利特利奥”级战列舰在内的意大利舰队对其进行截击。结果,尽管英国海军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在17艘供厂船中只有两艘驶抵马耳他岛,该岛仍处于危机之中。 
  德国和意大利的档案表明,在敌人的心目中,马耳他岛和非洲沙漠战斗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多么密切。只要马耳他岛的空军和小型舰队能够袭击敌人的交通线,便足以大大危害他们在沙漠中的作战。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主要目的是攻占该岛。为此目的,德。意空军不断在西西里岛机场集结。另一方面,当隆美尔疯狂反扑的时候,他需要驻在的黎波里的全部空军进行支援。但是,如果放松对马耳他岛的袭击,该要塞便可迅速恢复它的打击力量,而且立刻可以用其全部力量来给敌运输船队以重大的打击。德、意法西斯除了攻占马耳他岛之外,没有其他根本的解决办法。隆美尔迫切需要汽油与援军,尤其是汽油。在3、4月间,敌人将其全部力量转而投向马耳他岛,日夜不停地进行疯狂地轰炸,遂使该岛守军筋疲力尽,奄奄一息。 
  4月初,德国陆军元帅凯塞林在视察非洲前线后,会见墨索里尼和卡瓦勒罗将军。凯塞林认为,对马耳他岛的空袭已使该岛在未来相当时间内失去作为海军基地的作用,而且其空中威胁作用也大为减弱。他报告说,隆美尔计划在6月间开始进攻,目的在于摧毁英国在北非的军事力量,并且夺取托卜鲁克。为此,墨索里尼决定加速攻占马耳他岛的全部准备工作。他请求德国支援,并且建议在5月底开始攻击。这一作战计划被称为“赫尔克里士”作战计划;德国答应提供2个伞兵团,1个工兵营和5个炮兵连。 
  面对这一情况,马耳他岛守军司令多比将军焦急万分,要求紧急援助。他曾在3月间说,形势危急;在4月20日,他又报告说:“目前已超过了能够支持的程度,而且如果不能给我们补充急需的供应品,特别是面粉和军火,那么不堪设想的一步即将到来……这是生死存亡的问题。”几天后,他又补充道,他已将面包的消耗量缩减1/4,现在的供应品只能支持到6月中旬。 
  与此同时,隆美尔正计划在陆地发动攻势。关于时间的安排,他说道:“在攻占马耳他岛之后,装甲集团军将尽可能出击。如果进攻马耳他岛的日期要推迟至6月1日以后,那么装甲集团就无需等待攻占该岛而有径自出击的必要。”他在4月30日的计划中,打算在第二天夜晚在战场上摧毁英国军队,然后用突然袭击的办法攻占托卜鲁克。他认为若不能夺取托卜鲁克,那么加柴拉一线或者该线以西的地方,将是他前进的极限。不过,这有赖于他所需要的增援和石油、军火、车辆及食物的供应。为此,他要求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向他提供更多的援助,并希望意大利重型海军舰只和突击舰能够压制驻在亚历山大的英国舰队。 
  面对隆美尔咄咄逼人的进攻,英军中东总司令奥金莱克并未主动出击,而是采取了被动挨打的态度。早在2月间,他就下令说:“尽管托卜鲁克是我军进攻时的一个重要供应基地,但是如果敌人一旦有效地包围了这个城市,我就不想继续坚守下去。如果这种情况已不可避免,我就要撤出该地,并对该城市和港口进行最大限度的破坏。”由于有了这类命令,那里的防务就没有很好地部署。 
  狡诈的隆美尔早就洞察了这一形势。对他来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此在停歇了两天之后,于6月16日又重新发动了进攻。经过一系列猛烈攻击,他拿下了阿德姆、贝尔汉穆德和阿克鲁马。6月17日,他在西迪雷泽格击败了英国第四装甲旅,使它只剩下了20辆坦克。到19日,托卜鲁克被包围,而且在补充坦克赶到以前,一直缺乏有效的装甲部队从外部来支援那里的守军。6月20日上午6时,敌人用大炮和俯冲轰炸机对第十一印度步兵旅所据守的托卜鲁克环形阵地,展开了猛烈的轰击。下午6时,敌军到达托卜鲁克近郊。到晚上8时,这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就被攻破了,主要阵地和大批物资都落入敌手。在敌人迅猛的打击下,守军3.3万人未进行有效的抵抗就于21日乖乖地向隆美尔投降了。 
  德国人夺获了大量的物资。下面是隆美尔的参谋长韦斯特法尔将军的报告: 
  “战利品极多。其中有足供3万人用三个月的物资和1万余公升的汽油。如果没有这些战利品,在未来的若干月中,我们的各个装甲师简直无法得到足够的粮食和服装。从海上运来的物资只够部队一月之需。”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托卜鲁克并不是因为守军弹尽粮绝被攻破的,而是由于畏敌怯阵,没有进行认真有效的抵抗。托卜鲁克失守后,轴心国改变了原来的计划。他们原先打算攻下托卜鲁克以后,隆美尔即应屯兵埃及国境线,下一个重要行动则是用空运部队和海运部队夺取马耳他。一直到6月21日,墨索里尼还在按照上述计划反复重申这些命令。在托卜鲁克陷落的次日,隆美尔建议乘胜前进,消灭国境线上为数不多的英国军队,向埃及心脏进军,妄图一举占领这个中东文明古国。希特勒十分赞赏隆美尔的计划,并为此写信对墨索里尼说: 
  “命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这种机会在同一战场上永远不会出现两次……第八集团军实际上已被消灭。托卜鲁克的港口设施基本上完整无损。领袖,你现在获得了一个辅助基地。由于英国人从那里修了一条几乎通到埃及境内的铁路,它的意义就更为重大。上次当英国人已经没有成功的希望时,他们却能几乎进抵的黎波里,只是为了派兵到希腊去才突然停下来。如果现在我们不乘胜追击,把英国第八集团军的残余力量完全消灭,那么同样的事情即将再次发生。” 
  这个意大利领袖是不需要别人来说服的。征服埃及的希望正使他洋洋得意。这次隆美尔的装甲部队迅猛向前推进,像一把刺刀插入英国阵地,占领了托卜鲁克,俘虏了守卫部队3.3万人,并挥师向东前往埃及边境。在两个多星期中,隆美尔穿过沙漠推进了600多公里。在这次不折不扣的溃败中,英国第八集团军,混乱不堪地撤退到距离亚历山大港只有60多公里的阿拉曼。总之,隆美尔使利特奇军队伤亡了7.5万人。利特奇被撤职,少数剩下的坦克撤退到埃及。在开罗,英国政府机关焚烧了大量机密文件,。这一天被称为“灰烬的星期三”。英国舰队准备撤退到红海,而墨索里尼却骑着白马,带着乐队,拿着伊斯兰宝剑,准备向开罗胜利进军。 
  希特勒使隆美尔成为“全国爱戴的”、德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元帅。德国最高统帅部制作了占领埃及和苏伊士的战役纪念章;德国的宣传机器大肆鼓噪,要埃及人民对他们的“解放”有所准备;德国银行大量印制占领地的货币。这是现代史上英国军队遭受的最令人震惊的一次失败。 
  英军在北非的溃败标志着盟军失败的最低潮。在6月20日深夜,当丘吉尔在华盛顿听到托卜鲁克守军投降的消息时简直惊呆了,他不相信这是真的,但这终究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丘吉尔说,这是在大战期间,他所受的最大的打击之一。不仅它在军事上的影响是严重的,而且它还影响到英国军队的声誉。在新加坡,8.5万人向数量处于劣势的日军投降了。现在,在托卜鲁克3.3万名久经锻炼的士兵向为数也许只有他们一半的敌人缴了枪。如果这是沙漠英国军队士气的典型,那么非洲东北部所面临的灾难将更无法应付了。丘吉尔并没有打算对美国总统掩饰他所受到的震惊。很明显,如果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不仅对英国,而且对美国,对整个反法西斯阵营都将是无穷的灾难。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罗斯福答应立即向英国沙漠部队提供300辆“谢尔曼”式坦克和100门自行火炮。这对振奋士气和日后英国军队的反击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托卜鲁克的投降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欧洲的报纸上刊载着醒目的大标题,什么“英国一片愤怒”,“托卜鲁克的陷落可能导致政府改组”,“丘吉尔将遭到不信任投票”等等。英国国内群情大哗,愤怒、不满、复仇的情绪笼罩全国。当人们想到,隆美尔和他的军队正乘着从英国缴获来的汽车、握着英国人的武器乘胜向埃及进军时,怎能无动于衷而不表示愤慨呢? 
  而且,埃及战争的危机正日益加剧,人们普遍认为,开罗和亚历山大港很快就要在隆美尔的刀光剑影之下陷落。墨索里尼确已准备飞往隆美尔的总部,打算参加这两个城市或者其中一个的凯旋入城式。看来丘吉尔在议会和沙漠前线都将在同一时间内达到困难的顶峰。当时,大敌当前,英国需要一个稳定的团结一致的联合政府,经过反复动员,多方工作,群情才得以稳定。丘吉尔在国会指出: 
  “我可以证明,在全世界,在美国各地,在俄国,在遥远的中国,在每一个遭受敌人践踏的国家,我们所有的朋友都在等待着,看看在英国是否有一个坚强团结的政府,英国的国家领导是否会遭到反对。每一张票都说明问题。如果攻击我们的人减少到微不足道的比数,而他们对联合政府所投的不信任票转变成对这一动议的制造者们的不信任票,那么,毫无疑问,英国的每一个朋友和我们的事业的每一个忠诚的公仆都会为之欢呼,而我们正在力图使暴君的耳边响起失望的丧钟。” 
  英国下院进行了两天的激烈辩论,前陆军大臣霍尔一贝利沙极力攻击丘吉尔政府,并特别强调英国坦克的失利和装甲装备的劣势。 
  丘吉尔在答辩中,对霍尔一贝利沙进行了理直气壮的反驳。他说,在霍尔一贝利沙担任陆军大臣时,即使当时没有经费来大规模制造坦克,无论如何也可以制造各种实体模型,并且千方百计地进行实验,选择工厂,供应各种钻模和仪表;这样,在大战开始的时候,也就能大规模地生产坦克和防坦克武器。 
  “当我可以称之为贝利沙时期结束之时,我们只有250辆装甲车,其中甚至很少几辆可以携带一门能发射两磅重炮弹的大炮。这些车辆大部分已在法国被德国缴获或摧毁了。” 
  丘吉尔的这段发言,既是有力的自我辩护,也是对英国绥靖政策惨痛教训的总结。 
  7月2日,下议院举行了表决。约翰·沃德洛一米尔恩爵士的不信任动议,以475票对25票被否决了,从而使丘吉尔渡过了政府危机,得以全力组织反击。议会的表决使这位首相受到了鼓舞。他说:“下议院在这些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就像在反对拿破仑的斗争中一样,表现得坚如磐石……从中受到很大鼓励。我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深信最后的彻底胜利必将属于我们。但是,斗争将是长期的,我们一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努力。” 
  现在英军所固守的阿拉曼阵地,起自阿拉曼车站,直到南面35英里的无法逾越的卡塔腊盆地。就现有的防守兵力来说,这是一道很长的防线。他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除了在阿拉曼周围有半永久性的堡垒以外,这道防线主要是由若干互不相连的工事组成的。经过长期的征战,如今隆美尔确实已把他的交通运输能力利用到最大限度,他的士兵也已筋疲力尽了。德国只有为数很少的坦克还能参加战斗,而英国的空军,特别是战斗机,则再度取得显著的优势。隆美尔在7月4日报告说,他已停止进攻,暂时转取守势,以便整顿和补充他的兵力。不过,他仍然抱有夺取埃及的信心,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也有同样的想法。 
  7月的头两个星期,英军的反攻对隆美尔压力很大。从7月15日起到7月20日止,隆美尔开始进行反击,企图再度突破英军的战线,但这时他的锐气已经大减。到21日,他不得不报告说,他已受到阻截:“危机仍然存在。”7月26日,他打算撤回到国境线内。他抱怨说,他只得到很少的补充;他缺乏人员、坦克和大炮,而英国空军非常活跃。这样,在7月底以前,双方一直处于拉锯状态。正是:拉锯战局要结束,德、意将走下坡路。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