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捭阖:斯大林

第二十一章 严冬到来之前

作者:   来源:  
内容摘要:冰天雪地是严冬,敌我双方奋力争;统帅运筹制敌策,敌酋妄想克苏京。基辅战役苏军损失惨重,损兵折将达60 余万之众。在希特勒看来,这是“世界上史无前例的最大战役”。但是,尽管这个成就非同小可,他的一些将领对于它的战略上的重大意义却更加怀疑了。在中路,包克的没有装甲部队的集团军,在斯摩......

    冰天雪地是严冬,敌我双方奋力争;统帅运筹制敌策,敌酋妄想克苏京。

    基辅战役苏军损失惨重,损兵折将达60 余万之众。在希特勒看来,这是“世界上史无前例的最大战役”。但是,尽管这个成就非同小可,他的一些将领对于它的战略上的重大意义却更加怀疑了。在中路,包克的没有装甲部队的集团军,在斯摩棱斯克东面不远的杰斯纳河一带,两个月来一直接兵不前。秋雨季节快来了,到时候苏联各地的道路将是一片泥泞。随之而来的将是冰天雪地的严冬。斯大林正在加紧组织力量,准备利用严冬的有利时机,对德国法西斯强盗给以沉重的打击。

    希特勒虽然在战争初期,先发制人,捞到不少便宜,处于主动进攻的有利地位。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发展,每前进一步,困难也就愈来愈多。德军总参谋长8 月11 日在日记中写道:“现在已经越发清楚,我们不仅低估了俄国巨人的经济力量和运输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低估了他们的军事力量。

    我们最初计算敌人大约有200 个师,现在已经察明番号的就有360 个师。一旦十几个师被歼灭,俄国人就又投入十几个师。我军战线由于分布太广,显得过于单薄。”伦斯德在战后向盟军提审人员直率供认:“在发动进攻后不久,我便发现以前所写的关于俄国的一切都是满纸胡话。”希特勒的坦克兵团司令古德里安和勃鲁门特里特等人,在他们的报告中对初次碰到苏联T —34 型坦克都表示惊讶不已。他们对T —34 型坦克事前毫无所闻。这种坦克的装甲很厚,德国的反坦克炮弹打上去就被弹回来,坦克毫无损伤。勃鲁门特里特后来说,这种装甲车的出现,标志着后来所谓“坦克恐怖”的开始。战争开始以来,德国人在以空军保护地面部队和进行战前侦察方面,一直占有压倒优势,现在却第一次不能用这种优势占便宜了。苏联的战斗机,尽管在战争爆发的第一天在机场上遭到轰炸,在战争初期的战斗中也受到重大损失,但是,和那些新的师团一样,仍然不断出现,简直说不上是从哪儿来的。还有,德军进军过于迅速,加上苏联没有适宜的机场,德国空军基地又距离太远,使得德国空军无法有效地掩护前线作战。冯·克莱施特将军后来报告说:“在好几次挺进时,我的装甲部队由于没有飞机掩护,遇到很大困难。”纳粹头目们对苏联还有一个估计上的错误。克莱施特说:“我们把胜利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入侵必然要使俄国发生政治混乱这种前途上……我们把过高的希望放在这样的信念上:斯大林一旦遭到重大失败,必然要被国内人民推翻。这种想法是元首和他的政治顾问们制造的。”由于纳粹头子和他的将领们之间对苏联的形势认识不同,因此在德国最高统帅部中,曾发生一场战略上的大争论。结果是,希特勒不顾大多数高级将领的反对,作出了哈尔德认为已证明是“东线战役中最大战略上的错误”的决定。问题说来也简单,但是却极关重要。这就是包克所率领的实力最强,也是迄今为止德国三路大军中成就最大的中央集团军,是从7 月16 日已经到达的斯摩棱斯克向前推进200 英里,拿下莫斯科呢,还是仍然按照希特勒指令中规定的计划行事,以北部和南路两翼为主攻?换句话说,是以莫斯科还是以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作为最后目标?

    以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为首的陆军司令部,坚决主张全力进攻苏联首都。

    支持这个意见的有包克,他所统率的中央集团军,正沿着公路向莫斯科进军;还有古德里安,他的装甲部队正在前边打头阵。他们在辩论当中,除了强调攻占苏联首都的心理上的价值之外,还申述了更多的理由。他们向希特勒指出,莫斯科是军火生产的重要来源,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苏联交通运输的枢纽。拿下莫斯科,苏联不仅要失去一个主要的军火来源,而且后方的兵员、供应也不能运往遥远的各个前线,各个前线就要因此而削弱以至于崩溃。此外,将领们还向这位现在已成为他们最高统帅的前下士提出一个最后的、无可置辩的论点。他们说,种种情报表明,苏联的主力现在正集中在莫斯科前沿,以图全力保卫首都。在斯摩棱斯克正东,50 万苏军突破了包克的双重包围,正在挖壕据守,以阻挡德军进一步向首都推进。

    据哈尔德战后供称,德军总参谋部提出了这样一种看法:“我军必须以击败敌人的军事力量为作战目标,因此,下一个最迫切的任务是,集中中央集团军的全部力量,击溃铁木辛哥的部队,进军莫斯科,拿下敌人这个抗战神经中枢,并击溃敌人的新的部队。由于季节变换在即,准备这次进攻的部队的集结工作必须尽快完成。与此同时,北方集团军须执行既定的任务,争取与芬兰人取得联系。南方集团军将继续向东推进,尽可能牵制敌人的力量。”但是,德军总参谋部与最高统帅部经过多次讨论,没有取得任何结果,后来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把总参谋部的一份备忘录交给了希特勒。

    纳粹头子拒绝了将军们的建议。8 月21 日,希特勒向与他意见不合的总参谋部下达了一项新的指令。哈尔德在第二天的日记中逐字逐句地把指令内容抄录下来:

    “陆军方面提出的关于东线作战如何继续的建议,不符合我的意图。在冬天到来以前,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不在于占领莫斯科,而是拿下克里米亚,拿下顿尼茨盆地的工业和煤矿区,并切断俄国的高加索石油供应线。

    北路的任务在于围困列宁格勒和同芬兰军队会师。”希特勒在指令中规定,必须彻底摧毁南路的第聂伯河一带的苏联第五军团。这一支部队的顽强抵抗,使希特勒伤了好几天的脑筋。他还要求占领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包围列宁格勒,与芬兰帮凶军会师。他最后说,“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进攻铁木辛哥部队并顺利打败它的条件。希特勒现在已给同时攻占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的主意迷住了,因为他自信这两个“**圣地”一旦陷落,斯大林所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就要土崩瓦解了。

    纳粹头子对那些不能赞赏他的战略天才的陆军元帅和将军们进行侮辱,并针对陆军8 月18 日的备忘录发出了一个“反备忘录”,例如其中说到,陆军司令部中全是一批”脑袋已被过时理论弄得陈腐不堪”的人。为此,哈尔德在他当天的日记中大发牢骚:“不能忍受!闻所未闻!莫此为甚!”这天整个下午和晚上,他与陆军元帅冯·勃劳希契会商,讨论“元首”对陆军总司令部和总参谋部事务进行的“不能允许的”干涉,最后他建议陆军总司令和他本人辞职。“勃劳希契不同意,”哈尔德写道,“因为他认为这并不实际,而且也干事无补。”这个胆小怕事的陆军元帅,这次仍和从前一样,向那位以前的陆军下士屈服了。

    这件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即8 月23 日,坦克集团军司令古德里安将军,来到纳粹头子的大本营晋见希特勒,竭力主张立即进攻莫斯科。希特勒对这位坦克将军十分宠爱,因此特让他把话说完,然后详细说明他所以作出不同决定的种种理由。他说,将来继续进行战争,十分需要乌克兰的原料和农业。他谈到有必要使克里米亚半岛失去作用。希特勒认为“克里米亚是苏联进攻罗马尼亚油田的航空母舰”。他批评将军们“对于战争经济方面的问题一窍不通”,并强调他已发布命令,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在最高统帅部这里,”古德里安后来写道,“我头一回看到后来非常习见的一个现象:希特勒每说一句话,在场的凯特尔、约德尔等人莫不点头称是,只有我仍然坚持我自己的观点。”这是战争爆发以来,德国最高统帅部中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可是更严重的危机及其不利后果还在后头。9 月5 日下午,希特勒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重新发动对莫斯科的进攻。他咬牙切齿地发布命令说:“中路军必须在8 天到10 天之内开始行动。包围他们,击败他们,消灭他们!”希特勒同意把中央装甲集团军的古德里安的部队重新调回来,这时该部在乌克兰正打得难解难分。同时他还同意从列宁格勒前线把莱因哈特的坦克军调过来。

    10 月2 日,大规模进攻终于开始了。进攻的代号是“台风”。一股强风,一股旋风,要猛袭苏联人,要在莫斯科前沿歼灭斯大林的最后的作战部队,要把苏联打垮。

    1941 年9 —10 月份,是苏联人民在战争时期经受的最艰苦的岁月之一。

    莫斯科的居民显著减少了。男人参加了军队或民兵,妇女和小孩或者疏散了,或者代替男人进工厂。很多人在通向首都的道路上构筑工事。就在城市里,在大街上,也设置了桩碧、防坦克菱形拒马和防步兵障碍物。苏联中央各部和外国使馆急忙撤退到伏尔加河上的古比雪夫。但是,斯大林和他的最高统帅部仍然留在莫斯科,指挥全国的战斗。

    战报上的消息又是越来越糟。法西斯德**队突进到列宁格勒。但列宁格勒方面军、波罗的海红旗舰队和列宁格勒的居民发誓,不把革命的摇篮列宁格勒交给敌人。他们光荣地格守这一誓言。虽然四面被围,列宁格勒岿然不动。英雄的苏联红军坚守着芬兰湾南岸彼得戈夫至沃龙卡河这一重要地段。列宁格勒方面军第八集团军在此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它不仅坚守着奥拉宁包姆这块“弹丸之地”,而且实施了猛烈突击,把德军的兵力从进攻列宁格勒的主要方向上吸引过来。希特勒企图在列宁格勒地区与芬兰军队会合的计划破产了。德军突击列宁格勒的主力第四坦克集团军遭到失败,大大削弱了。这对于尔后的战事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敌人原打算夺取列宁格勒后把此地的坦克调往莫斯科方向。

    南方出现了独特的局势。希特勒为了保障将来用以夺取莫斯科的中央集群的南翼,不得不从莫斯科方面把王牌第二坦克集团军调往基辅方向。敌人被迫放弃正面突击,实施机动,目的在于围歼苏军主力。在这次突袭中,苏联西南方面军受到严重损失。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阵亡,方面军参谋长图皮科夫中将和军事委员乌克兰**中央书记布尔米斯坚科壮烈牺牲。遍体鳞伤的集团军司令员波塔波夫和另外几位兵团指挥员被俘。方面军司令部的部分工作人员,由作战部长巴格拉米扬少将率领突出重围。

    经过几个月来的作战实践,在军队指挥方面,斯大林又进行了调整。经验证明,按作战方向建立指挥部的做法效果不好。方向指挥部成了最高统帅部与方面军之间的多余的中间环节。方向总司令没有决定重大战役行动的权利。他们的意图只有经过最高统帅部的批准才能付诸实施。他们没有名副其实的司令部,不具备通信工具,不掌握预备队,因此对于战役的进程和结局不能产生实际的影响。后来这级组织撤销了。各个方面军和战役集团军群直接受最高统帅部的指挥和调遣,从而提高了部队机动作战的能力。

    为了加强莫斯科的防御,斯大林决定把预备队方面军的主力配置在西方方面军的后面,以增大防御纵深。由志愿人员组成的几个莫斯科民兵师配置在通往莫斯科远接近地上。最高统帅部还向各部队派出自己的代表,现场了解各兵种详细情节,并与兵团和战役军团的指挥人员,就保卫莫斯科的一些根本问题共同研究出最好的解决办法。10 月份,华西列夫斯基将军代表总参谋部参加了最高统帅部派往西方方面军的代表团。

    与此同时,莫斯科的党组织,以及位于首都周围的、敌人可能实施突击方向上的许多城市的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支援军队。越来越多的志愿人员加入了民兵、防空降队、消防队以及其他军事化的组织。工人加紧生产,支援前线。当时到处都可以发现,所有苏联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充满了真正的集体英雄主义精神。所有这一切说明,一场保卫莫斯科的恶战就要爆发了。

    同样,在这一战役中,纳粹独裁者又一次犯了自大狂的毛病。他不仅要求在冬季之前拿下莫斯科,而且还要求北路的陆军元帅冯·李勃同时占领列宁格勒,在北面与芬兰军队会师,继续向前推进,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此外,他又下令伦斯德同时扫清黑海沿岸,拿下罗斯托夫,夺取迈高普油田,向伏尔加河岸的斯大林格勒进军,以切断斯大林与高加索地区的最后联系。

    伦斯德向希恃勒解释说,这样做意味着要越过第聂伯河作400 多英里的大进军,队伍的左翼将危险地暴露在敌人面前。这时纳粹头子对他说,南路的苏军现在已不可能进行什么了不起的抵抗了。伦斯德说,他对于这个荒谬可笑的命令“纵声大笑”,不久以后他碰到的却是与希特勒的估计迥然相反的情况。

    法西斯军队沿着当年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的老路向前推进。一开始,来势汹汹,像一股台风似的。10 月上半月,德军打了一仗勃鲁门特里特后来称之为“教科书式的战役”。德国宣称俘虏了苏军65 万人,还有5000 门大炮,1200 辆坦克。到了10 月20 日,德军装甲部队的前锋已进抵离莫斯科40 英里的地方。这时,就连“头脑清醒”的哈尔德也相信:“凭着领袖的大胆的领导和有利的天时,在俄国的严冬到来之前拿下莫斯科是不成问题的。”但是,秋雨连绵,道路泥泞的季节来临了。这一路乘车行进的大军,越走越慢了,有时还不得不停止前进。正在打仗的坦克也得撤下来,去拖曳陷在泥坑里的大炮和弹药车。由于缺乏拖曳车辆用的钢链、挽钩,只得派空军运输机空投一捆捆绳子,其实这时十分需要飞机运送别种军需品。齐始下雨是在10 月中旬,古德里安后来回忆说,“以后几个星期就听烂泥的摆布了。”勃鲁门特里特将军是在莫斯科战役中首当其冲的陆军元帅冯·克鲁格的第四军团的参谋长,他生动描述了当时的狼狈情形:“步兵在泥泞中一步一滑,每门大炮得用许多马队来拉才能前进。所有车辆都陷在泥坑里,一直陷到车轴部分。甚至牵引机行动起来也十分困难。不到几天,很大一部分重炮就动弹不得了……这一切,使得我们早已疲惫不堪的部队处于怎样的紧张状态,也许是不堪想象的。”在哈尔德的日记上,在古德里安、勃鲁门特里特等德国将领的报告中,第一次出现了怀疑、甚至绝望的迹象。这种情绪也传播到战地的下级军官和士兵中,也可以说,这种情绪是从他们中间产生出来的。勃鲁门特里特回忆说,“现在,当莫斯科似乎已经在望的时候,官兵的心情却开始起了变化。

    敌军的抵抗坚决起来,战斗越来越激烈,许多连队得不到增补,只剩下六七十人。”可供使用的大炮和坦克也不够。他说,“冬天快到了,可是冬衣连影子还没有见到。在遥远后方的广大的森林沼泽地带,游击队神出鬼没,四处活动,运输队常常遭到伏击。”从这个时候起,曾经在这同一条路上走向莫斯科的拿破仑大军的鬼影和拿破仑全军覆没的往事,就常常索绕在纳粹征服者的睡梦中。德军将领们开始阅读或者重读科兰古侯爵所著的关于这个法国征服者1812 年冬天在俄国惨败的可怕故事。

    南线的情况也并不比中路好些。在遥远的南方,天气稍微和暖一些,但是也是多雨,道路泥泞,战事同样进行得不顺利。克莱施特的坦克已于11月21 日开进顿河口的罗斯托夫。这时,戈培尔的宣传队大吹大擂他说,“通向高加索的大门已经打开了”。但是,这个大门并没有开上几天。克莱施特和伦斯德都认识到,罗斯托夫是守不住的。五天以后,苏联红军收复了罗斯托夫。德**队在南北两翼受到夹攻,狼狈后撤50 英里到米乌斯河一线。罗斯托夫的撤退是第三帝国历史上另一个小转折点。在这里,纳粹军队头一回遭受到重大的挫折。古德里安后来评论说:“我们的灾难是在罗斯托夫开始的;那是危机迫近的预兆。”德国陆军的高级将领伦斯德陆军元帅因此丢了官职。战后这位元帅受审时供称,希特勒给他下了一道命令:“留驻原地,勿再后撤。”他立即复电:“要想坚守,简直发疯。首先,部队固守不住;其次,若不撤退,将被歼灭。我再次请求撤销这项命令,否则请另派别人接替。”当晚,希特勒的复电来了:“同意所请,望即交出指挥权。”于是,伦斯德就这样免职回家了。

    哈尔德在11 月30 日的日记中记述了伦斯德被撤职的情况:“元首大发雷霆,他把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叫进来,狠狠地辱骂了一顿。”骂陆军将领是饭桶,是胆小鬼,是鼠目寸光的无能之辈。12 月)日,莱希瑙陆军元帅接替了伦斯德,同时仍兼任他在法国时便担任的第六军团司令一职。第六军团在克莱施特的装甲部队之北,由于克莱施特的装甲部队正从罗斯托夫后撤,处境甚为险恶。莱希瑙给“元首”打了电话,请求批准他今晚撤退到米乌斯河一线。结果同意。“这样我们就恰好回到昨天所在的地方,”哈尔德说,“但是,时间和兵力白白浪费了,还丢了一个伦斯德。”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由于接二连三地受到刺激,心脏病大发,健康状况受到严重损伤。

    随着严冬的来临,德军的处境愈来愈不妙了。据德军总参谋部记载,截止11 月26 日,德军在东线共计损失官兵743112 人,相当于全部兵力320 万人的23%。1941 年的冬天,苏联很早就大雪纷飞,气温降到零下。据古德里安记载,初雪是在10 月6 日的夜间下的,正是对莫斯科重新发动进攻的日子。这样的天气提醒他再一次要求大本营发来冬衣,尤其是厚靴和厚毛袜。

    10 月12 日,他记载说,雪还在下个不停。11 月3 日,第一次寒潮到来,气温降到了零度以下,而且还在继续下降。到11 月7 日,古德里安报告说,部队开始发现“严重冻伤病员”。13 日,气温降到零下8 度,“越来越觉得缺少冬衣了。枪炮和人一样受到了严寒影响。由于坦克履带防滑用的尖铁没有运到,一路冰雪,行动困难。天冷使得大炮上的瞄准镜失去了效用。发动坦克时得先在底下点火烘烤一阵。由于天气太冷,机关枪打不响。结果人心惶惶,甚至一直影响到后方博哥罗次克”。

    在严冬面前,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也“无能为力了”。这位素来慓悍善战的坦克兵司令明白表示,他决定去见中央集团军司令包克,请求收回发给他的命令,因为他“实在无法执行”。他情绪消沉达于极点,11 月21 日写道:“冰天雪地,无处避寒,无衣御寒,人员装备受到严重损失,燃料供应也糟糕透顶。所有这一切,使我难以履行司令官的职责,长此以往,我的重大责任要把我压垮了。”希特勒在冬季到来之前拿下莫斯科的狂言肯定是无法兑现了。但这仅是闹剧的序幕,一场惊天动地的莫斯科保卫战就要进入**了。正是:纳粹元凶枉费心,既损将军又折兵;若问京城保卫战,且待下回讲分明。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