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捭阖:斯大林

第十四章 权宜之计

作者:   来源:  
内容摘要:人妖颠倒是非淆,绥靖逆流助桀虐;为破祸水东引计,苏德条约签订了。世界风云变幻急骤。但是,苏联和英法所进行的谈判,仍迟迟没有进展,一直陷入僵局。后来,莫斯科突然获悉,英国政府已经在同德国商谈一笔5 亿或10 亿英镑的军事贷款。这表明西方国家正力图把战争推向东方,实现他们“祸水东引”......

    人妖颠倒是非淆,绥靖逆流助桀虐;为破祸水东引计,苏德条约签订了。

    世界风云变幻急骤。但是,苏联和英法所进行的谈判,仍迟迟没有进展,一直陷入僵局。后来,莫斯科突然获悉,英国政府已经在同德国商谈一笔5 亿或10 亿英镑的军事贷款。这表明西方国家正力图把战争推向东方,实现他们“祸水东引”的目的。

    对此,斯大林十分担心。如果西方国家这一阴谋得逞,苏联不仅是同希特勒单独作战,而且是同得到英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支持的希特勒作战。这种战争是可怕的。英国大多数人受到张伯伦的蒙骗,以为英法苏三国协议正在趋于达成。劳合·乔治眼光比较敏锐,他说:“世界正在巨大的悬崖边上颤抖着。”莫斯科曾两次向英国人民示意:谈判毫无进展。第一次是苏联外交部长李维诺夫在5 月3 日的辞职。10 年来,对全世界来说他已成为一个象征,他象征着一个通过反侵略的集体协议来建立和平的计划。斯大林用李维诺夫的辞职来说明这个计划已经失败了。在中国,在阿比西尼亚,在西班牙,在奥地利,在阿尔巴尼亚,在捷克斯洛伐克,在麦默尔,它都失败了——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首脑对侵略者的绥靖或鼓励,这个计划历经8 年而告失败。这就是李维诺夫辞职所给予的信号。但是,西方报纸惯于把苏联的事务等闲置之,以致认为李维诺夫必然是因为某些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清算了”。

    6 个星期后,莫斯科又发出另一信号。最高苏维埃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日丹诺夫,7 月29 日在《真理报》发表文章说,英法同苏联进行的谈判毫无进展。他认为不论英国或法国都不想同苏联结盟,也不准备制止希特勒。7 月底,所有欧洲国家的外交部都知道希特勒打算在一个月内夺取波兰走廊。

    这时苏联作了最后一次努力,建议英法两国派军事代表团到莫斯科以便规划共同保卫东欧事宜。伏罗希洛夫建议,假如希特勒攻打波兰,由苏联派遣两支军队,一支在北部攻打普鲁士,一支通过波兰南部攻打德国的中部。英法代表团回答说,他们必须征求华沙对这个建议的意见。后来他们通知说,波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援助。曾经不惜用威胁手段迫使捷克斯洛伐克人向希特勒屈服的英法政府,现在倒不肯想点办法来促使波兰人接受苏联的援助。谈判就此破裂了。伏罗希洛夫在8 月召开的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报告时,把英法的做法称为:“轻浮的假谈判。”这样,斯大林不得不采取权宜之计,作出自己的决定。

    正好,这时希特勒向斯大林伸出了橄榄枝。8 月15 日晚上8 时,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奉命进见莫洛托夫,并按照柏林的指示,向他宣读了德国外交部长表示准备到莫斯科来解决苏德关系的急电。苏联外长“以极大的兴趣”听取了这位大使的陈述,并且表示“热烈欢迎德国想改善对苏关系的愿望”。为了试探对方的意图,莫洛托夫进一步问道:德国政府是否有兴趣在两国之间签订一项互不侵犯的条约?是否准备发挥它对日本的影响来改善苏日关系并消除边境冲突?如果苏德联合担保波罗的海国家安全的话,德国以为如何呢?他最后说,所有这一类问题“都必须具体讨论,那样,在德国外交部长来到了这里以后,就不会仅仅是交换意见,而是能作出具体规定。”莫洛托夫的这些建议,正好是希特勒所希望的东西;而且,他比苏方提出的更具体、更痛快。因为这个条约将使苏联置身于战争之外,从而能使他放心大胆地进攻波兰,而无需害怕苏联干涉。而如果苏联置身事外的话,他深信英国和法国是会不寒而栗的。纳粹独裁者无条件地接受了苏联的建议。

    舒伦堡大使奉命再次进见莫洛托夫,并且通知他:

    “德国准备同苏联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而且,如果苏联政府也有同样愿望的话,这项条约的期限可定为25 年,期满以前不得废除。除此而外,德国还准备同苏联一起对波罗的海各国作出担保。最后,德国也愿意发挥影响来改进并巩固苏日关系。”德国政府表面上装作不急于同莫斯科“做交易”,其实是非常急迫的。

    里宾特洛甫在这封电报的后面加上一段“附言”,作为他个人给大使的指示:

    “我要求你再一次把这一指示逐字读给莫洛托夫听,并且要求立即知道苏联政府和斯大林先生的意见。为让你心中有数起见,再告诉你一句要绝对保密的话,如果我能在本周末或者下周初到莫斯科的话,对我们将特别有利。”第二天,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高居在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顶上,十分焦急地等待着莫斯科的回答。这次会谈的结果使纳粹头目感到失望。联共中央和斯大林不但知道希特勒在着急,而且无疑也完全知道他为何着急,因此想出种种办法对付他。在德国大使向苏外长读里宾特洛甫的电报的时候,莫洛托夫并不怎么关心它的内容,听完了以后,他就拿出了苏联政府对德国外交部长8 月15 日第一次来信的书面答复。

    这份答复照会一开头就尖刻地回溯了纳粹政府以前对苏联的敌视行为,并且说,“直到最近以前,苏联政府部一直认为德国政府是在找机会同苏联发生冲突……更不用提德国政府利用所谓**公约努力建立而且已经建立了包括一些国家在内的反苏统一战线这件事实了。”照会解释说,正是由于这个理由,苏联“才参与组织一个反对(德国)侵略的联合防御阵线。”“虽然如此,”照会中写道,“如果德国政府现在要对过去的政策实行改变,准备认真改善同苏联的政治关系的话,苏联政府只能对这样一种改变表示欢迎,并且准备在自己这方面修改政策,以便认真改善对德关系。”但是,苏联照会坚持认为,这一定要通过“认真而实际的步骤”来做到,而不是像里宾特洛甫所建议的那样跨一大步。

    希特勒接到这个报告后,就不顾一切了。8 月18 日晚间,他在上萨尔斯堡的夏令总部又给舒伦堡大使发出了一封由里宾特洛甫署名的“特急”电报。

    指示他“立即安排再次晋见莫洛托夫先生”,告诉他,德国外交部长建议自己“立即动身来莫斯科”。他来的时候“将由元首授以全权,来全面地而且最后地解决全部问题”。

    现在,希特勒进攻波兰已是箭在弦上。柏林,特别是上萨尔斯堡,空气的紧张几乎叫人不能忍受。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神经质地等待着莫斯科的决定。外交部的各种文电透露了威廉街这种紧张不安的感觉。施努尔博士报告说,同苏联人关于贸易协定的谈判已经在前一天晚上“达成完全协议”,但是苏联却拖着不肯在上面签字。他说,“显然,他们是得到了莫斯科的指示,为了政治上的理由而拖延签字”。为此,希特勒火烧火燎,直到8 月19 日晚上7 点10 分,那份望眼欲穿的电报终于来了。就在那天下午4 点30 分,莫洛托夫受权在克里姆林宫接见德国大使,将一份互不侵犯条约草案交给他,并说,如果苏德贸易协定能在20 日签字并公布的话,里宾特洛甫就可以在8 月26 日或在27 日到莫斯科来。

    莫洛托夫没有解释苏联突然改变主意的理由,舒伦堡猜想是斯大林过问了这件事。这位大使还在电报中说,他想劝诱苏联外长同意里宾特洛甫早日访问莫斯科的企图,“不幸,没有成功。”在这个成败关头,希特勒决定直接同斯大林打交道。他放下架子,亲自请求这位他长期以来一贯痛骂诅咒的苏联“独裁者”,立即同意他的外交部长到莫斯科去。他给斯大林的电报是在星期天,8 月20 日下午6 点45 分特急发到莫斯科去的,离他收到舒伦堡的电报刚好12 个小时。希特勒指示大使立即把它交给莫洛托夫。

    在这封由希特勒签名的直接写给斯大林的电报说:

    “我衷心地欢迎新的德苏商务协定的签字,认为它是改变德苏关系的第一步。

    “同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对我说来,意味着确立德国的长期政策。

    德国从此将恢复过去若干世纪中对我们两国都属于有益的政治方针……

    “我接受你的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先生交来的互不侵犯条约草案,但是认为迫切需要尽快地澄清与之有关的问题。

    “苏联所希望的补充议定书的内容,我深信在最短期间就能够得到澄清,如果能有一位负责的德国政治家亲自到莫斯科去谈判的话。如若不然,德国政府就无法明白,这项议定书怎样才能在短时期内澄清内容并得到解决。

    “德国和波兰之间的紧张关系已变得不可容忍了……不论哪一天都可以爆发危机。德国已经下定决心从现在起以在它支配下的一切手段来保护它的国家利益。

    “在我看来,鉴于我们两国都有建立彼此间新关系的愿望,最好是不要丧失时间。我因此再次建议你在星期二(8 月22 日)接见我的外交部长,至迟到星期三,8 月23 日。德国外交部长有最充分的权力来拟定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和议定书。鉴于目前的国际形势,外交部长在莫斯科只能逗留一天,至多两天,再长是不可能的。我将十分高兴得到你尽早的答复。”在以后的24 小时中,从8 月20 日晚间,希特勒给斯大林的呼吁通过电台发向莫斯科开始,到第二天傍晚,纳粹头子一直是处在近乎精神崩溃的状态中。他连觉都不能睡。半夜里,还打电话给戈林,说他心里嘀咕斯大林对他的电报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并对莫斯科迟迟不作答复感到惶惶不安。直到8 月21H 晚上9 点35 分,收到斯大林同意里宾特洛甫8 月23 日来莫斯科访问的复电后,希特勒心里的那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1939 年8 月23 日夜里,斯大林接见了纳粹外长里宾特洛甫,他们商定了协议的文本。但会议的气氛是冷淡的,远远谈不上友好。陪同里宾特洛甫前往的主要助手高斯写道:

    “里宾特洛甫在前言中亲手加进一句有关德苏两国形成友好关系的重要的活。斯大林对此表示反对。他说,苏联政府在被纳粹政府劈头盖脑地倾倒了6 年大粪之后,不能突然之间把一项德苏友好宣言拿到群众面前来。因此,前言中的这一句话就被删去了。”斯大林和希特勒都知道,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是一个暂时的权宜之计。他们是敌人,在他们之间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条约规定:双方保证决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该第三国任何支持;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条约还规定双方政府今后保持联系,对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交换情报;对某些问题产生分歧时,双方通过和平方法,友好地交换意见,以资解决。条约有效期为10 年,除非缔约一方在期满前一年通知废止,条约将被认为自动延长5 年。

    据1946 年5 月30 日英国《曼彻斯特卫报》所载,在缔结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之际,德苏双方全权代表“在严守秘密的会谈中讨论了划分各自在东欧的势力范围问题”,结果达成如下协议,即所谓“秘密附属议定书”:

    ——在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国家所属地区发生领土上或政治上的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应成为德国和苏联两国势力范围的边界。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那地区的利益。

    ——在波兰国家所属的地区发生领土上或政治上的变动时,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一线为界。

    ——缔约双方的利益是否需要维持一个独立的波兰以及这个国家的边界应如何划定的问题,只有在今后政治局势的进一步发展中方能予以明确决定。在任何情况下,两国政府都将通过友好协议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东南欧,苏联提请注意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方面宣布,它对这些地区在政治上完全不感兴趣。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近现代最重大的国际关系事件之一,长期以来对其评价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正确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必须联系当时的历史环境,作出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在肯定它的历史作用时也不应无视它的消极作用。

    这个条约的签订使苏联暂时避免卷人战争,赢得了巩固国防的时间;但它也使德国取得了苏联中立的保证,希特勒可以放手发动侵略波兰的战争。

    这个条约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苏统一战线,有助于苏联在二次大战中避免两线作战;但它使欧洲力量对比立即发生了有利于纳粹德国的变化,希特勒在进攻英、法时不用担心东线的苏联,至少是暂时摆脱了东西两线受敌的不利处境。这个条约的签订“炸毁了慕尼黑阵线”,粉碎了西方国家企图勾结德国、“祸水东引”的美梦;但是,苏联与德国签订条约以后不再揭露当时的主要敌人——法西斯德国发动战争的罪行,反而与德国发表共同声明,说什么“然如苏、德两国政府之努力依然无效,则继续战争之责任自当由英、法负责,”于是苏联疏远了自己可能的同盟者,束缚了自己支援欧洲反法西斯斗争的手脚,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危险的敌人。

    1939 年8 月英法苏三国谈判的破裂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英法苏联合抗德的可能性化为乌有。战前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之所以没有形成,推行绥靖主义政策的英、法政府应负主要责任,苏联外交政策上的失误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附属议定书”中,苏联和德国划分了势力范围,苏联这一行动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的。

    当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希特勒的盟友大发雷霆。墨索里尼和佛朗哥公开表示不同意。这个条约对东京是沉重的打击,因为日本已经在中蒙边境同苏联作战。据说,日本头目曾告诉希特勒,他们在8 月就可以参加“大规模的推进”。在反对德国同苏联签订这个条约的叫嚷声中,日本平沼内阁倒台了。伦敦保守党中的希特勒支持者脾气发得最厉害。他们第一次叫唤要索取希特勒的命。但是,张伯伦政府依然故我。其后10 天中,甚至在希特勒进攻波兰之后,张伯伦仍然企图召集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四国(英、法、德、意),来商讨同希特勒取得协议以解决波兰命运的问题。只是在这种尝试遭到拒绝后,张伯伦才同波兰签订了久经延搁的同盟条约,并且敦促波兰进行抵抗。

    波兰人怎能进行抵抗呢?英国、法国没有送来援助。波兰空军两天之后便不起作用了;两星期内,有组织的波兰军队已不复存在。这个原来亲德、反苏**的政府,受到其“主子和朋友”的收拾后,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仓皇逃到罗马尼亚边境某地。只有英勇的华沙市长留下来了,他把一些宁死不屈的市民召集起来进行最后的抵抗。

    本来唯一能够及时赶来援助的是苏联,甚至许以这种援助的诺言原本可能阻止希特勒的侵犯;但是,这种援助受到一个憎恨布尔什维克甚于憎恨希特勒的波兰政府的拒绝。在希特勒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时,波兰政府趁火打劫,充当帮凶,如今也落得捷政府同样的下场。英国的顽固分子们,面对波兰人的灾难,同样采取观望态度,在保守党的报纸上,没有表示希望拯救波兰,反而仍旧希望在东欧的废墟上“把战争转向苏联”。

    美国著名作家、新闻记者斯特朗写道,在波兰遭受危难的时候,一位苏联外交家曾对她说:“要是没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我们现在就会受到德、意、日同盟从欧洲和亚洲两面夹攻。英法会据守马奇诺防线并且资助希特勒。

    美国会成为日本的兵工厂来反对我们,就像它反对中国那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后,我们就在希特勒、日本和支持希特勒的伦敦人士之间引起了矛盾。

    要制止对波兰的入侵已经太迟了。张伯伦甚至没有尝试这样做。可是我们已经分裂了法西斯世界阵营,我们将不需要对整个世界作战了。”英国政治家丘吉尔说:“斯大林同希特勒做交易一举,固然足以令人齿冷,然而在当时是高度现实主义的。斯大林的首要考虑,就同任何其他国家政府首脑的考虑一样,是他自己国家的安全。”据斯大林后来告诉丘吉尔说,他在1939 年夏天深信,希特勒就要打仗了。他决定苏联决不能被别人骗到单独对德作战的倒霉局面中去。如果同西方结成靠得住的联盟证明已不可能的话,那为什么不转而联合希特勒呢?他不是已突然来敲门求教了吗?

    到1939 年7 月底的时候,斯大林显然已经深信,法国和英国不但不要一个有约束力的联盟,而且英国张伯伦政府的目的根本就是诱使希特勒在东欧发动战争。他似乎已经十分怀疑英国会对波兰信守自己的条约义务,就同法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没有信守义务一样。而过去两年,在西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助于加强他的猜疑:张伯伦在纳粹吞并奥地利和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以后,拒绝了苏联关于召开国际会议拟定制止希特勒侵略的计划;张伯伦在慕尼黑对希特勒姑息迁就,而且把苏联排除在会议之外;张伯伦在就缔结防御同盟共同对付德国而进行的谈判中拖延退缩,并且让1939 年夏天稍纵即逝的时光在空话中消磨净尽。

    美国著名记者、《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威廉·夏伊勒写道:“有一件事情除了对张伯伦以外,几乎对谁都是肯定无疑的。在希特勒每一次行动面前都要动摇的英法外交,现在已经完全破产了。这两个西方民主国家一步一步后退:

    1935 年,希特勒公然藐视它们而下令征兵;1936 年,他进军莱因兰;1938 年,他夺取了奥地利;同一年,他要求得到而且果然得到了苏台德区;1939 年3 月,他占领了残存的捷克斯洛伐克,而英法只有坐在一旁眼睁睁地看着。有苏联在它们一边,它们还能使那位德国独裁者对发动战争有所顾忌,而如果不能阻止他发动战争的话,它们还有可能迅速把他击败。但是现在,它们把这样一个最后的机会都断送了。”1939 年9 月17 日,正当德军攻占大半波兰、合围华沙并限令华沙当局在12 小时内投降之时,苏联政府向波兰驻苏大使递交了一份声明。声明指出:“波兰政府已经崩溃且已无生命的迹象,这就是说实际上波兰国家和政府已不复存在。因此,苏波之间缔结的条约已归于无效……波兰已经成为可能对苏联造成威胁的种种偶然和意外事件的方便场所。苏联政府迄今为止一直是保持中立的,但它不能再以中立的态度来对待这种局势了。”“苏联政府对居住在波兰境内的同胞——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的命运不能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些同胞被抛弃,任人摆布而毫无保障。”“鉴于这种局势,苏联政府命令红军总司令部所属部队越过国界,去把西乌克兰和西俄罗斯的居民的生命财产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同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以同样内容发表了广播演说。同日凌晨,苏军越过苏波边境向波兰东部进军,不仅进驻了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而且越过了寇松线。苏联所占领的波兰地区面积为2O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00 万人。接着,9 月28 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边界条约,确定了两国“最后的国界”;10 月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政权并分别并入苏联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

    德国法西斯大举进攻波兰后,苏联为了防止战火东延,从1939 年9 月到1940 年8 月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而其第一步就是出兵波兰占领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苏军开人波兰,加速了波兰的灭亡。苏联在东方战线建立过程中暴露了大国沙文主义,伤害了西邻小国的民族感情,从而易为法西斯德国所利用,把它们拉上反苏的轨道。同时,苏联为了本身的防务,恃强并吞邻国领土,并获得德国法西斯的支持,也有损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从而增加了英法美等国的疑虑和反感,不利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诚然,苏联推行东方战线政策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当时苏联正面临强敌压境的危险局势。然而,即使为了确保苏联的安全,防御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也决不能吞并别国的领土。尊重所有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任何国家,决不能借口本国的安全和防务的需要,借口不同意邻国的内外政策或借口邻国受到第三国的侵略和威胁,而强行占领别国的领土或迫使其改组政府。

    当时还有来自其他方面的种种反应。

    东欧的看法认为,希特勒原来打算不仅要占领波兰,而且要往东南插到巴尔干,还可能要往东北插向波罗的海各国,尽可能地深入,把利沃夫城当作纳粹乌克兰的首府。德国人的战略表明了这一点,因为在粉粹了波兰前线以后,德国人并没有停下来收拾波兰战场,而是横扫波兰向前进军,朝东南到利沃夫,朝东北到维尔那。据说,罗马尼亚的“铁卫队”曾经计划举行广泛的暴动,以迎接德**队的到来。德**队接近时,卡利奈斯库首相就被刺杀了。靠近波兰边境的一个罗马尼亚城市确实爆发了暴动,然而一看到河对岸是苏联军队而非德**队时,暴动就消沉下去了。

    据9 月28 日《纽约时报》的电讯说,伦敦方面认为,“苏联人的行动已经阻止了希特勒对于罗马尼亚所抱的野心。”9 月27 日,美联社从东欧发出的一条电讯说:“对苏联的尊敬已经大大增加了;毫无疑问,农民们宁愿要苏联人而不要德国人呆在他们的边界上。”从那个时候起,苏联利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所给予的喘息机会,不仅准备了防御,而且也通过战争以外的一切措施来阻挡德国人渗入东欧各国。希特勒后来在他对苏联的宣战书中透露了这”一点,并且极为愤恨地列举了苏联人阻挡他的那些行动。

    斯大林的头一个措施是通过缔结一些同盟、的办法沿着苏联的西部边境建立一条很宽的缓冲地带。在把20 年前波兰违背国际联盟的意旨而夺走的立陶宛故都维尔那交还给立陶宛,从而打下了友好往来的基础以后、莫斯科邀请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派遣它们的外交部长到莫斯科去讨论缔结一项同盟的问题。他们分别来到莫斯科并且在文件上签了字。到1939 年10 月10 日,离苏联人把军队开进波兰还不到一个月,他们已经同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结成了军事同盟,而这三个国家,过去曾经是敌军人侵的大道。原来是彼得大帝建造的一系列强固的海军基地,就这样归于苏联的控制之下。虽然大多数美国报纸谴责这种行动,但是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却抓到了问题的所在,他说:“一天比一天更加清楚,苏联正在建立一片从波罗的海一直伸展到黑海的巨大的防御地区。”随之而来的是戏剧性地把50 万日耳曼人从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驱逐出境。希特勒的宣战书中表明了他对这件事多么切齿痛恨。他说:“远比50万为多的男女被迫离乡背井。对这一切,我保持了缄默,因为我当时不得不如此。”这并不是一个心满意足的胜利者所说的话。波罗的海日耳曼人是那些波罗的海国家中的上层,其中有一些人儿世纪来一直都是食采邑的贵族。

    在俄国革命时;就是这些人把德**队引进来推翻当地红色政权的。驱逐了他们,也就驱散了对苏联最危险的欧洲方面的第五纵队。

    希特勒看到:苏联作为一个中立国家乃是他走向世界霸权的直接障碍。

    在互不侵犯条约存在的22个月里,苏联已经三次阻止了纳粹的前进。苏联进军波兰把希特勒的东进阻滞了一年。苏联进军比萨拉比亚牵制了希特勒对英国的入侵。莫斯科在巴尔干和波罗的海地区的强权政治,把希特勒拖住在达达尼尔海峡。

    希特勒看到:苏联中立的孤掌对他的阻碍,要比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希腊、南斯拉夫、英国等整个欧洲的武装部队加在一起对他的阻碍大得多。因此,他回转头来,用法西斯最强大、最野蛮的进攻打击苏联。正是:

    硝烟滚滚天下乱,雾气腾腾罩地暗;如意算盘遭破产,恼羞成怒兵戟见。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