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捭阖:斯大林

第七章 转入和平轨道

作者:   来源:  
内容摘要:战争和平相交替,千疮百孔尽废墟;当务之急搞建设,创伤恢复显生气。苏维埃国家在战争结束后,开始过渡到和平经济建设的轨道。必须医治战争所引起的创伤。必须恢复备遭破坏的国民经济,振兴工业、运输业和农业。国家被4 年帝国主义战争和3 年反武装干涉战争弄得贫穷不堪了。1920 年农业总产量......

    战争和平相交替,千疮百孔尽废墟;当务之急搞建设,创伤恢复显生气。

    苏维埃国家在战争结束后,开始过渡到和平经济建设的轨道。必须医治战争所引起的创伤。必须恢复备遭破坏的国民经济,振兴工业、运输业和农业。国家被4 年帝国主义战争和3 年反武装干涉战争弄得贫穷不堪了。

    1920 年农业总产量,只等于战前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加之,1920 年在许多地区发生过歉收。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营养不良和疾病。当时工业情况更坏,已处于破坏状态。

    1920 年的大工业产值,几乎等于战前的1/7 。大多数工厂关闭了,矿山和矿井有的被破坏,有的被淹没了。尤其感到困难的是冶金业。

    1921 年生铁产量只有11.63 万吨,即等于战前生铁产量的3 %左右。燃料严重不足,运输业被破坏了,国内所有储存的金属和布匹差不多都已用完。

    甚至连必需的生活用品如面包、食油、肉类、鞋帽、衣服、火柴、食盐、煤油等,也都极为缺乏。

    当战争还在进行的时候,大家都忍受着这种物品欠缺的情况,但现在已经没有战争了,于是人们就感到这些物品欠缺的情况不堪忍受。农民中间呈现着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工农联盟是在国内战争火焰中建立起来的,它所借以支持的基础,是农民从苏维埃政权方面取得土地和免除地主富农压迫的保障,工人按照余粮收集制从农民方面取得粮食。现在这种基础已经不够了。

    从前,苏维埃国家不得不把农民手里的剩余粮食按余粮收集制收进国库以供给国防需要。当时不实行余粮收集制,不实行战时**政策,就不能在国内战争中获得胜利。战时**政策,乃是为战争和武装干涉所逼迫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政策。当战争还在进行的时候,农民曾甘愿接受余粮收集制,没有觉察到商品不足,而当战争已告结束,地主卷土重来的威胁已成过去的时候,农民已开始对余粮收集制表示不满,转而要求供给他们充足的商品了。

    列宁已经清楚地看到,战时**制度已处于同农民利益相抵触的地位,党中央必须制定新的经济政策。他认为,余粮收集制已经没有继续实行的必要,而应该代之以粮食税,使农民能随意处理他们所生产的大部分剩余粮食;实行这种办法,便能活跃农业,扩大工业发展所必需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活跃国家的商品流通,改善城市供应,并为工农联盟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但是,阶级敌人多方破坏,党内反对派也多方作梗。他们企图利用经济困难,利用农民不满情绪煽动叛乱。在西伯利亚、乌克兰等地,各种各样的反革命分子——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无政府主义者,白卫分子以及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都加紧活动起来。敌人采取新的策略手段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如今他们所喊的已经不是遭到破产的“打倒苏维埃”的旧口号,而是“赞成苏维埃,而不要**人参加苏维埃”的新口号。

    在战场上吃了败仗的敌人,现在企图组织匪帮和富农暴动来颠覆苏维埃政权。武装匪帮被派进苏维埃共和国的领土来进行牵制。敌特分子甚至钻到红军内部进行煽动、破坏。当时在喀琅施塔得发生的叛乱,便是阶级敌人这种新策略的明显表现。这次叛乱是在第十次党代表大会开幕前一星期,即1921 年3 月间开始的。领导叛乱的是同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以及外国代表有勾结的白卫分子。促成这次叛乱的另一情况是:当时喀琅施塔得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薄弱,波罗的海舰队中许多优秀水兵已开赴前线,新补充的水兵都是没有经过革命锻炼的农民,他们对继续实行战时**政策和余粮收集制怀有不满情绪。因此,反革命分子乘机挑起了武装叛乱。

    叛乱者占据了这个重要的要塞,连同几艘军舰和大批枪炮弹药也被他们夺去。苏维埃政府的敌人,指望这次叛乱能够得到国内其他地方的响应。国外的反革命势力也在遥相欢庆。但是阶级敌人高兴得太早了,列宁采取了迅速而果断的措施,党中央派图哈切夫斯基和伏罗希洛夫率领红军镇压了这次叛乱。红军战士们踏着薄冰向喀琅施塔得前进。因为中途冰解,竟有许多人沉溺水中。但是战士们抱着为苏维埃政权捐躯的决心,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攻克了要塞,肃清了叛乱。

    喀琅施塔得事件的教训使列宁和斯大林进一步认识到,党的政策必须来个决定性的转变。必须让农民有一种愿意改进耕作的推动力,并且在改进农业的基础上,大规模的工业必须恢复起来,必须把机器和货物供给农村,以加强无产阶级同农民的经济联系。

    早在1920 年初,列宁就主张在国家电气化的基础上恢复工业,并责成克尔日札诺夫斯基和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草拟国家电气化的全国计划。他写道:

    “计划应该现在就提出来,要通俗易懂,一目了然,以便用清晰明确的远景来吸引群众:干吧,在10 到20 年内我们就会使整个俄国,不论工业和农业都实现电气化。”斯大林对列宁主持编纂的这本电气化计划十分赞赏。他说:“这是一本出色的、编得很好的计划。一个不带引号的真正统一的和真正国家的经济计划的杰出草案。这是现代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尝试,要给经济落后的俄国的苏维埃上层建筑,奠定在目前条件下真正现实而唯一可能的技术生产基础。”与此同时,他还批评了托洛茨基提出的另一个与此唱对台戏的计划。他说:

    “这和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的计划比较起来,是多么贫乏,多么落后!

    真是一个中世纪的手工业者,一个自命为负有用古代传说‘拯救’俄国的使命的易卜生剧作中的英雄。”在同一篇文章里,斯大林还揭露了那仍然在批评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和满脑子保守思想的李可夫的庸俗“现实主义”。

    他指责他们身上有“马尼洛夫精神”。正像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小说《死魂灵》中所描写的,这些人所奉行的是一种只讲空话而不切实际的幻想的作风。

    在1920 年3 月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就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问题指出,改造俄国经济的基础,主要是提高农业耕作的水平,但是要这样做,就必须恢复重工业。国家电气化的计划是一切经济建设的基础。这是党的新纲领。“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更牢固的经济基础。”列宁指出,在地方上,资本主义“是靠小经济来支持的,要粉碎它,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把国家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转到现代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只有电力才能成为这样的基础。**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列宁还就恢复国民经济、可以准许外国资本家在某些企业中获得租让权问题发表了讲话。他说,现在最重要的是从资本主义国家尽快地取得机器设备,为此用黄金和租让权去偿付资本家是值得的。苏维埃政府的政策是,利用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经济利益的深刻而不可避免的冲突,阻止或延缓他们组成反对苏维埃共和国的同盟。为此,列宁主张,在互惠的基础上,苏联要同英国发生贸易关系,要同德国发生贸易关系,要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贸易关系,要想方设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但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却遇到以托洛茨基为首的党内反对派的严重挑战。在1920 年11 月举行的全俄职工代表会上,托洛茨基公然提出要把战时**的“螺丝钉扭得更紧一些”。与此同时,还提出了立刻把“工会国家化”的要求。他反对向工人群众采用说服方法。他主张把军事方法搬到职工会里来。托洛茨基反对在工会里扩大民主,反对工会机关实行选举制,而主张采取**裸的强制命令的手段。凡是由托洛茨基分子领导工会的地方,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政策在工会引起冲突、分裂和瓦解,挑拨非党工人群众反对党。其实这次争论的范围要比工会问题范围广泛得多。它涉及**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农民,怎样对待工人,以及在新的环境下怎样对待群众的问题。

    跟着托洛茨基反对列宁路线的还有“工人反对派”、“民主集中派”和“左派**者”。“工人反对派”提出了要把全部国民经济管理事业交给“全俄生产者代表大会”去做的口号。他们想把党的作用化为乌有,否认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建设中的意义。“工人反对派”拿工会来与苏维埃国家和**对立。他们认为工人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不是党而是工会。“工人反对派”实际上是个无政府工团主义的反党集团。

    “民主集中派”反对党政机构的权力集中化而要求更多的党内民主自由;他们还反对在工业中实行一长制,而坚持在工业领导方面事事都实行“集体领导”。列宁把民主集中派称为“叫喊得最响亮者”的派别组织,把民主集中派的纲领称为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的纲领。

    在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时期,斯大林同列宁站在一起,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他号召全国党组织团结在列宁的周围。当时莫斯科党组织的斗争来得特别紧张,反对派在这里集中了他们的主要力量,打算把首都的党组织夺归己有。但是,反对派的这种阴谋诡计受到了莫斯科布尔什维克的坚决回击。

    当时在乌克兰党组织中也发生过尖锐的斗争。在乌克兰中央书记莫洛托夫的领导下,击溃了托洛茨基分子和施里亚普尼可夫分子。乌克兰**仍然是列宁党的忠实可靠的支柱。在巴库,奥尔忠尼启则领导南高加索党组织击溃了反对派。在中亚细亚,由卡冈诺维奇领导进行了反对反党集团的斗争。当时斯大林把地方组织中的争论总结材料交给《真理报》发表,这些材料表明,党获得了胜利,而各个反对派遭到了失败。

    1921 年1 月19 日,斯大林在《真理报》上发表了《我们的意见分歧》一文。他指责托洛茨基的态度鼓励了国内外的一切反革命分子。形形色色的反革命分子都懂得在白匪口号下的公开的反革命活动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他们企图采用冒牌的革命口号来打击苏维埃政府。他们开始装着像个**员,以便利用党内的分歧。

    1921 年3 月8 日,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开幕了。出席这次大会的有694 名有表决权的代表,代表着73.2 万多党员。代表大会对工会问题的争论作了总结,并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列宁所提出的政纲。列宁在代表大会开幕时说,争论是一种不可容许的奢侈品,敌人是满心指望**内部出现分裂的。鉴于党内派别组织的存在,代表大会斥责了一切反对派集团,并指出它们事实上是在帮助无产阶级的敌人。代表大会责成立刻解散一切派别组织。委托各级党组织严格注意禁止任何派别活动,并说,凡不执行代表大会决议的人,都应立刻毫无条件地开除出党。代表大会给了中央一种全权,凡遇有中央委员违反纪律,以及凡遇有恢复或进行派别活动的事情发生时,均得采取党内一切处罚办法,直到开除其中央委员资格和党籍为止。所有这些决定,都写进了由列宁提出而经代表大会通过的《论党内统一》的特别决议中。

    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从余粮收集制过渡到粮食税,过渡到施行新经济政策的极重要的决议。决议说,所有超过税额的剩余粮食,完全留归农民自己支配,农民可以自由出卖这种剩余粮食。列宁在其报告中指出,贸易自由,在开始的时候,会使国内资本主义成分有某种活跃。尽管如此,还得允许私人贸易和准许私人工业家开设小企业。但这用不着害怕。列宁认为少许的商品流通自由能造成农民努力经营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迅速高涨起来,在这个基础上,国家工业将会恢复起来,而私人资本则将被排挤出去;积蓄了力量和资财以后,就可以建立强有力的工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然后就转为坚决进攻,以便消灭国内资本主义残余。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施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保证了工人阶级和农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坚固联盟。

    代表大会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也是服从于这个基本任务的。斯大林在代表大会上作了《论当前党在民族问题上的任务》的报告。斯大林说:我们已经消灭了民族压迫,但是这还不够。现在的任务是要消灭旧时代的沉重遗产,即过去的被压迫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落后状态。必须帮助他们在这方面赶上俄国中部。斯大林指出了民族问题上的两种反党倾向,即大国(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大会谴责了这两种倾向,并集中主要火力打击了当时的主要危险——大国主义,即大俄罗斯沙文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施行,遇到了党内两种人的反对。一种人是“左”的叫喊者,如洛明纳泽和沙茨金等人,他们力图“证明”说,施行新经济政策就是放弃十月革命所获得的成果,就是退回到资本主义,就是使苏维埃政权趋于灭亡。这些人不懂得经济发展规律,不懂得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意义,而陷入惊慌失措状态,并在自己周围散布灰心失望的情绪。另一种人则不相信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可能,匍匐拜倒于资本主义“威力”之前,并且为了要巩固资本主义在苏维埃国家中的阵地,居然要求对国内和国外的私人资本作巨大的让步,来把苏维埃政权在国民经济中的许多经济命脉让给私人资本。俄共中央对这两种人都加以揭露并使其陷于孤立,在对党内反对派进行坚决回击的同时,根据列宁的指示将“欺骗分子、官僚分子、不诚实分子、不坚定的**员,以及虽然改装过‘门面’,但内心里仍旧是孟什维克的那些人”清除出党,从而改善了党的成份,提高了群众对党的信任。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就证实了这个政策的正确性。由于贯彻了新经济政策,使得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大加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更加坚强有力。富农和白匪的叛乱差不多已全被肃清。余粮收集制取消后,在反对富农叛乱的斗争中,中农帮助了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把操纵国计民生的大工业、运输业、银行、土地、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掌握在国家手中。国民经济出现了新的高涨。

    1922 年3 月间,俄共中央召开了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对新经济政策进行了总结。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乃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殊死斗争。

    “谁战胜谁”的问题就是这样摆着的。为了胜利,就要保证工人阶级与农民之间,社会主义工业与农民经济之间的结合,其方法就是极力发展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为此就必须学会管理经济,就必须学会文明经商。在这个时期,商业是党面前所有各个任务链条中的基本环节。不解决这个任务,便不能扩展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便不能巩固工农经济联盟,便不能提高农业,便不能使工业走出破坏状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以后,经济工作更加沸腾起来了。

    国家所遭遇的歉收后果,已经顺利地解决。农民经济正在迅速地恢复起来。

    铁路运输工作已有进步。重新开工的工厂数目日益增多。

    列宁因在1918 年被刺受伤,以及积劳成疾,健康大不如前了。从1921年末起,列宁已不得不时常间断自己的工作。于是领导全党的日常工作就落到斯大林肩上了。

    1922 年4 月3 日,斯大林当选为党中央的总书记。从那时起,斯大林就一直担任这个职务。

    1922 年12 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这次代表大会上,根据列宁和斯大林两人的提议,成立了各苏维埃民族自愿成立的国家联合,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最初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南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以及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不久后又在中亚细亚成立了3 个独立的加盟苏维埃共和国,即乌兹别克、土库曼和塔吉克苏维埃共和国。现在,所有这些共和国都按自愿和平等原则联合成一个统一的苏维埃国家联盟。

    斯大林在代表大会上发言时说道:“今天是苏维埃政权历史上转变的日子。它在新旧两个时期中间立下了一座界碑:旧时期已经过去。当时各苏维埃共和国虽然也曾协同动作,但它们是分头行进,因为它们当时首先要设法维持本身的生存;而今新的时期已经开始,各苏维埃共和国单独生存的局面已告结束,各个共和国联合成了一个联盟国家,以求顺利消除经济破坏状态,此时苏维埃政权已经不只力求维持本身的生存,并且力求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巨大影响的国际力量。”从此,在苏联历史上,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开始了。但是,正当全国掀起建设**的时候,1924 年1 月21 日列宁却与世长辞了。正是:列宁磕然而逝,全民嘶声恸哭。从此,斯大林肩负了领导全党的重担,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