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评传

一、孙子在中国古代

作者:   来源: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包括的时间相当长,自孙子之后有2300 多年。为清楚地展现孙子在各个历史阶段中的影响,下面分为战国、秦汉、魏晋、宋元、明清等六个时期来阐述。(一) 战国时期孙武在春秋末年撰著完成《孙子兵法》后,这部著作即开始在民间流传。战国初期的军事家吴起,就明显受到孙武军事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包括的时间相当长,自孙子之后有2300 多年。为清楚地展现孙子在各个历史阶段中的影响,下面分为战国、秦汉、魏晋、宋元、明清等六个时期来阐述。

    (一) 战国时期

    孙武在春秋末年撰著完成《孙子兵法》后,这部著作即开始在民间流传。战国初期的军事家吴起,就明显受到孙武军事思想的影响。今存《吴子·料敌》篇记吴起曰:"凡料敌有不卜而与之战者八:??有不占而避之者六:??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这段话,显然是《孙子》关于"料敌知胜,计险厄远近";"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地形篇》)论述的详解和发挥。《吴子·论兵》篇记吴起教给魏武侯的战术云:"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这就是孙武"四治"战法中"治力"的战法。吴起所使用的语言,也与《孙子·军争篇》一样。此外,如《吴子·应变》篇所谓:"遇诸丘陵、林谷、深山、大泽,疾行亟去";"敌若绝水,半渡而薄之",与《孙子·军争篇》所云:"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客绝水而来,??令半济而击之",两者在思想方法、行文语气方面,都如出一辙。显而易见,吴起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有不少是得益于孙武的。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在《孙膑兵法》中,更引有较多的孙武的论述。如《十问》篇中主张"攻其所必救",即出自《孙子·虚实篇》。《威王问》阐述这样的战术:"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里的前句与《孙子·计篇》中的"卑而骄之,佚而劳之"十分相似;后句则完全袭自《计篇》。《威王问》中还谈到:"料敌计险,必察远近,??将之道也。"这和《孙子·地形篇》所述,也基本一样。在策划马陵之役时,孙膑还直接引用"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史记》本传)。所谓"兵法",即指《孙子·军争篇》而文字稍异。很显然,孙膑在战国时代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并把它发扬光大。

    魏惠王时的军事家尉缭对孙武十分佩服。《尉缭子·制谈》称:"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这里的"武子"即孙武。他认为孙武的军事艺术超过齐桓公和吴起,在春秋战国间首屈一指。《尉缭子·将理》还引"兵法"曰:"十万之师出,日费千金。"此处所谓"兵法"即指《孙子》,其语出于该书的《作战篇》和《用间篇》而文字稍异。可见当时《孙子兵法》流传之广,为许多军事家所引用。

    秦昭王时有人献书曰:"有蛇于此,击其尾,其首救;击其首,其尾救;击其中身,首尾皆救。今梁王,天下之中身也。"(《战国策·魏四》)这里所用的蛇的比喻,显然出自《孙子·九地篇》,其文曰:"率然者,常(恒)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能灵活地运用《孙子兵法》中的譬喻来论述军政大事,说明其书已深入到千家万户,为广大知识阶层所掌握。《韩非子·五蠹》篇说:"今??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所谓"孙、吴之书",即指《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和《吴子》。战国后期,孙子、吴起成为人们最崇拜的军事家,"孙、吴"之名广为传颂。《荀子·议兵》篇记临武君曰:"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吕氏春秋·上德》篇云:"以德以义,??孙、吴之兵,不能当矣。"这里把"孙、吴之兵"作为天下最强的军队,"孙、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汉书·刑法志》说:战国之时,"世方争于功利,而驰说者以孙、吴为宗。"因此"孙、吴之书"为千家万户所珍藏,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今传《冠子》一书,据说是战国时楚人的遗作,其中有不少地方引用和发挥孙子的论述。后人或疑其伪,但它保存了较多的古代史料,应该是有所根据的。特别是《武灵王》一篇,记述赵武灵王问庞焕曰:"寡人闻飞语流传曰:'百战而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愿闻其解。"庞焕回答说:"大上用计谋,其次因人事,其下战克。"赵武灵王这里所闻之语,见于《孙子·谋攻篇》。原文是"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庞焕的回答,则是《孙子》同一篇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的翻版。这件史事说明,在战国时代,由于战争的频繁和酷烈,上至君王,下至一般的游说之士,都在谈论孙子书中的战略战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代已有用孙、吴之战略战术来从事商业经营的。《史记·货殖列传》载魏文侯时大商人白圭买卖货物,"乐观时变",看准行情买进卖出,"趋时若猛兽挚(鸷)鸟之发"。他曾自豪地表达:"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孙子用兵,讲究"变"和"疾",如"鸷鸟"、"发机"(《孙子·势篇》)。白圭经营商业,就是采用这样的法术。当时还有把孙子的战略战术运用于医道,进行治病的。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其中《灵枢经》卷八《逆顺》篇就引"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这句话显然源自《孙子兵法·军争篇》。其后,作者并解释这种"兵法"理论说:"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可见他对《孙子》理论的运用是相当娴熟的。

    孙膑善于用兵,到战国末年亦已名声赫。公元前278 年,齐人鲁仲连遗书困于聊城的燕将说:"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已)见于天下矣!"(《战国策·齐六》)他把孙膑之兵作为最坚强勇敢的军队来渲染。《吕氏春秋·不二》篇列举老子、孔子、墨子等"十人"之所"贵",其中指出:"孙膑贵势";并宣称:"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可见孙膑在用兵中善于以势取胜,已是名闻天下。

    司马穰苴的军事艺术,在战国时代也影响深广。战国初年,吴起投奔魏国时,魏文侯问李克:"吴起何如入哉?"李克对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吏记·吴起列传》)足见司马穰苴善于用兵,曾名闻三晋。《史记·本传》又称:"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可知司马穰苴用兵的方法,到齐威王时又大放异彩,打过许多漂亮的胜杖。齐威王还主持,"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同时把穰苴的论述附于其中。这样,司马穰苴的用兵艺术,就得以附在齐威王时编纂的《司马穰苴兵法》一书中而广泛流传。

    (二) 秦汉时用

    秦始皇为了实行其**统治,大肆焚烧各类图书,他曾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史记·秦始皇本纪》)由此言看,秦始皇所焚的,当多是《诗》、《书》之类的儒家典籍。以《孙子》为代表的兵法著作,是讲如何制胜敌人、安国全军的,应不至被认为"不中用"而焚烧"尽去"。1972 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年抄写的竹简,其中大部分是《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书,而丝毫不见儒家典籍。这进一步证明,《孙子》等兵法著作没有遭到秦火的摧残。

    秦汉间,由于战事频繁,《孙子兵法》又大为流行而为用兵者所熟谙。

    公元前204 年,刘邦遣韩信击赵,赵成安君陈余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遂出而与韩信交战于井陉。韩信军"背水阵","皆殊死战",因而"大破虏赵军"。事后,诸将问韩信曰:"兵法'右倍(背)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此何术也?"韩信答道:"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于是"诸将皆服"(《史记·淮阴侯列传》)。上述陈余、韩信及其诸将所引之"兵法",皆出自《孙子》。公元前196 年,淮南王英布反汉,渡淮击楚,楚军分而为三,欲以互相救援。或说楚将曰:"兵法'诸侯战其他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楚将不听,"布果破其一军,其二军散走"(《史记·黥布列传》)。上引"兵法"语出自《孙子·九地篇》。可见在秦汉间的频繁战争中,《孙子兵法》成了用兵诸将的法宝。他们每每运用孙子阐述的军事理论来分析形势,布置战阵,决定对策;而孙子的理论也往往给诸将以帮助,起着积极的指导实践的作用。

    西汉时,兵法著作经过三次编订。第一次在汉初,由"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第二次在武帝时,由"军政(正)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第三次在成帝时,"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即"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汉书·艺文志》把《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列于"兵谋权家"之首,当是仍任宏对兵书分类之旧。

    《孙子兵法》在汉代同样受到高度重视,而为用兵诸将所熟读。司马迁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史记·孙子传》赞)双武帝曾教其爱将霍去病学"吴、孙兵法"(《汉书·霍去病传》)。一次,大将军卫青的部下苏建率骑与匈奴战,"尽亡其军"而归。卫青"问其罪"于下属,军正闳安即引《孙子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擒)也",以明苏建无罪,"不当斩"(《汉书·卫青传》)。名将赵充国"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他在"陈兵利害"的"上书"中,历引《孙子兵法》中的:"攻不足者,守有余";"先为不可胜,以侍敌之可胜";"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以逸待劳"等战略原则,论述如何对待边疆少数民族的策略,颇多建树。(《汉书·赵充国传》)公元前42 年,陇西羌人反,右将军冯奉世愿前往征讨。汉元帝问以用兵之数,冯即引《孙子兵法》"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以说明应选派足够的兵力。(《汉书·冯奉世传》)东汉初,大将军冯异"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并运用孙子的"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以逸待劳"等战略原则征讨四方,屡建战功。(《后汉书·冯异传》)汉末黄巾起义后,司徒杨赐谋划平定之策,其属掾刘陶称:"此孙子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庙胜'之术也。"(《后汉书·杨赐传》)皇甫嵩在镇压农民起义时,也提出了这样一些战略原则:"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先为不可胜,以侍敌之可胜。"(《后汉书·皇甫嵩传》)这些显然都是孙子的战略思想。据说,东汉时立下制度;"立秋之日,??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六十四阵。"(《后汉书·礼仪志》)可见东汉统治者对《孙子兵法》的偏爱。

    汉代人的一些著作,也多称道孙子并引用其兵法。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淮南子》.其中《兵略训》一篇有不少论述是从《孙子》演化来的。如说"善用兵者,势如决积水于千仞之堤,若转员(圆)石于万丈之溪",此语出于《势篇》;"善用兵者,??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此语出自《形篇》。该文又说:"君臣乖心,则孙子不能以应敌。"这里把孙子作为古代最善用兵、变化应敌的人。东汉前期,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在其所著的《论衡·量知篇》中称:"孙武、阖庐,世之善用兵者也,知或学其法者,战必胜。"他对孙武的用兵艺术给以极高的评价。东汉中期的进步思想家王符,在其所著的《潜夫论》中,也引用许多孙子的论述。如《劝将》篇就直接引孙子曰:"将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勇也,严也"(语出《计篇》);"将者,民之司命而国家安危之主也。"(语出《作战篇》)其他如《救边》篇曰:"攻常不足而守恒有余";《边议》篇斥责祸国殃民者"非民之将,非主之佐,非胜之主也",其思想和语气都是运用孙子的。

    《孙膑兵法》在汉代也相当流行,受到用兵诸将的重视。西汉元帝时,陈汤论述西域战事,引"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后敌。"(《汉书·陈汤传》)这里所引的"兵法"语,即见于汉简《孙膑兵法》的《客主人分》篇。《汉书·艺文志》把孙武的著作称《吴孙子兵法》,而把孙膑的著作称《齐孙子》,二《孙子》并列于"兵权谋家"之首。这说明孙武和孙膑的兵法著作,在汉代并驾齐驱,为军事谋略的重要依据。

    汉时《司马法》也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武帝时主父偃上书"谏伐匈奴"事,即引《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司马迁称:"世既多《司马兵法》";又评论说:"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史记·司马穰苴传》赞)可知其书内容之丰富,在当时的流传之广。《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六艺略》中的"礼"类,称为《军礼司马法》。东汉末,荀悦建议:"今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士,讲司马之典,简狩之事。"(《申鉴·时事》)可见他对《司马兵法》的推崇。《汉书·胡建传》载武帝之"制"、同书《陈汤传》载元帝时刘向上疏、《辛庆忌传》载成帝时何武上疏、《说苑·指武》、《史记·晋世家·集解》引贾逵注、《吕氏春秋·论威》高诱注、《周礼》郑玄注、徐干《中论·赏罚篇》等,均引《司马法》文。从上述引文之多来看,《司马法》在汉代,如同吴、齐二孙子一样,是军事学上权威性很高的经典著作。

    (三) 魏晋时期

    由于国家分裂,战乱频仍,魏晋时期对《孙子》等兵法著作的重视又形成了**。其中,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等人,对《孙子兵法》的推崇最烈。

    曹操在其一生的戎马生涯中,熟练地运用孙子的理论,打过许多漂亮的胜仗。有人评论说:"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魏书》)如公元198 年,曹操与刘表、张战于安众,操纵奇兵夹击,大破敌军。事后有人问操破敌原由,曹操回答说:"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吾是以知胜矣!"(《资治通鉴》卷六十二)显然、曹操这一仗之所以迅速取胜,是掌握了《孙子兵法》的"归师勿遏"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等原则。曹操对《孙子》不但能熟练运用,而且大加赞赏,并为之作注。他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孙子略解序》)由此可知,在曹操之前已有许多人对《孙子》进行"训说",但其"文烦富","失其旨要"。曹操整理各家之说,作成简明的"略解",其功不可没。梁阮孝绪编的《七录》,即载有魏武帝(曹操)注的《孙子兵法》"三卷",至隋代合为"二卷"。曹操还撰有"《续孙子兵法》二卷"(均见《隋书·经籍志》),当是补充和发展《孙子》之作,可惜其书已经亡逸。

    诸葛亮当年也深通《孙子兵法》。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为刘备说孙权曰:"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未,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里所引的"兵法",见《孙子·军争篇》。公元228 年,诸葛亮失守街亭后,挥泪斩戮犯有严重错误的马谡,曾流涕说:"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三国志·马谡传》裴注引《襄阳记》)其敬服孙武用兵之法如此!诸葛亮并把曹操与孙子相比,说:"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①诸葛亮也著有《兵法》。其中有不少是申述和发挥《孙子》的,如《太平御览》卷三一三引诸葛亮《兵法》曰:"山陵之战,不仰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这两句显然是从《孙子·军争篇》的"高陵勿向"和《行军篇》的"无迎水流"演化来的。

    三国时期推崇和喜用《孙子兵法》的,还有孙权、郭图、审配、邓艾、满庞、钟会、司马懿等人。孙权曾教其大将吕蒙、蒋钦"急读《孙子》"(《三国志·吕蒙传》裴注引《江表传》)。郭图、审配在讨论战事时,曾引用"兵书之法"曰:"十围五攻,敌则能战"(《后汉书·袁绍传》),其语显然出自《孙子·谋攻篇》。邓艾论战事,一引"军志"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二引"兵法"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也都出自《孙子》。

    满庞上表谈论伐吴事宜,大量引用《孙子》"兵者,诡道也";"善动敌者,形之"等战术。钟会在谈论代蜀策略时指出:"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这完全是孙子的思想。(以上来注明出处者,均见《三国志》本传。)司马懿在代吴、代蜀的战争中,经常讲究"形"、"势",主张"兵者诡道,善因事变",强调"庙胜"(《晋书·宣帝纪》)。显而易见,孙子的军事理论曾给司马懿的征战以极大的帮助。南朝时期,一些武① 《后出师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其文最初载于 张俨《默记》。将对《孙子》的兴趣未减。如《梁书·羊侃传》称:侃"尤好??孙、吴兵法"。另一方面,一些文人又开始注意到《孙子》的文学价值。南朝齐、梁间的文学批评家刘勰所撰的《文心雕龙》,在《程器》篇中说:"孙武兵经,辞若珠玉。"充分肯定了《孙子》在文辞修炼上的成就。这一时期对《孙子兵法》的注解,除曹操的《孙子略解》外,尚有王凌的《集解》、张子尚的《注》、孟氏的《解诂》和沈友所撰的注解本。据《隋书·经籍志》,王凌与曹操并列,当系三国魏人;沈友是"吴处士";孟氏是南朝梁人。张子尚所注的本子,题名曰"孙武兵经"。他同刘勰一样,把孙子著作提高到经典的位置。

    《司马法》在这一时期也流传不衰,仍经常为学者文人著书立说时所引用。如晋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在"文公十二年"中即引《司马法》曰:"逐奔不远,从绥不及。逐奔不远则难诱,从绥不及则难陷。"其文见于今本《司马法·天子之义》。北齐刘昼所作的《刘子新论》,其中《阅武》一篇也引《司马法》的"国家虽大,好战则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作为立论的根据。《文选》钟士季《檄蜀文》注引《司马法·仁本》:"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又引曹操曰:"古者,五帝三王以来也。仁者,生而不名;义者,成而不有。"由此看来,曹操还曾为《司马法》作过注释。

    孙膑的兵法著作,这一时期引用者较少。但《三国志·魏书·辛毗传》载毗对曹操说:"兵法称"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不能守也'。"此语又见应劭《风俗通》引"孙子曰:金城汤池而无粟者,太公、墨翟弗能守之。"这里的"孙子"讲到墨翟,他不会是孙武,当是孙膑。按此推测,《孙膑兵法》到三国时犹有残存。此外.诸葛亮所著《兵法》也引有孙膑之言:"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并指出:"此兵说也,非马说也。"可见,孙膑兵法及其战略思想在这一时期仍有相当大的影响。

    (四) 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战乱,虽没有三国分裂时期那样频繁,但由于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将帅叛乱、藩镇割据,战事仍然不断。因此,《孙子》等兵法著作同样受到高度重视。

    隋代名将韩擒虎经常与人"论兵",研讨"孙、吴之术"。他在隋代屡建战功,当有不少智谋来自《孙子兵法》。韩擒虎的外甥李靖,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史称他"少有文武才略",韩擒虎"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曰:'可与论孙、吴之木者,惟斯人矣!'"(《旧唐书·李靖传》)

    他在隋唐风云变幻之际,以孙子的军事理论作指导,征战四方,屡出奇计,所向无敌。唐太宗十分器重他,常与他讨论兵事。后人据有关材料,撰成《李卫公问对》一书。书中记述李靖与太宗论兵,大量引用《孙子兵法》"利而诱之,乱而取之";"佯北勿追","能而示之不能";"奇正之变,不可胜穷"等论述。太宗曾感慨地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对孙子的军事艺术给予极高的评价。

    唐初政治家魏征摘取《孙子》各篇的重要文句,附以曹操的注解,编成《孙子兵法治要》,收在《群书治要》内,以供皇帝阅览。《孙子》成了治国安邦的重要文献。

    在唐代一些专门论述军事的著作中,更是大量引用孙子的言论,以《孙子兵法》为圭臬。如赵蕤的《长短经》,其《量才》篇引孙武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吾以此知胜之谓矣";《禁令》篇又引孙子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其他如《天时》、《地形》、《变通》、《利害》等篇,无不以孙子之言作为其立论的根据。李筌注《太白阴经》,其中《选土篇》引孙子曰:"兵无选锋曰北";《攻城具篇》引"经"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语皆出自《孙子兵法》。又如《实有阴经篇》云:"故兵有百战百胜之术,非善之善者也;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地势篇》把地形分为"争地"、"交地"、"衢地"、"重地"、"死地"、"散地"等等。这里的语句、思想和分类的方法,皆承自孙子。可见《孙子兵法》在这一时期仍是唐人论兵所依据的经典著作。

    中唐以后,唐政府与藩镇的战事增多起来。这时又出现了一些通晓《孙子兵法》的名将。如德宗时的马燧,其"父季龙,尝举明孙、吴,倜傥善兵法";他本人更是"沉勇多智略,该涉群书,尤善兵法"。在与藩镇作战的过程中,马燧提出"粮少利速战"的策略,并引《兵法》"善于致人,不致于人";"攻其必救"云云(《旧唐书·马燧传》)。显然,他是运用孙子的战略战术,取得了平息藩镇叛乱的胜利。

    唐代一些文人的诗文中,多有称道孙子者。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称,周衰之时,"孙武"之属,"以其术鸣"。高适的《蓟中作》、《送浑将军出塞》、《李云南征蛮》等诗,《谢上淮南节度使表》等文,均道及"孙、吴",作为杰出军事家的代表。罗隐诗《题杜甫集》云:"忍教孙武重泉下,不见时人说用兵"(阮阅《诗话总龟》卷二十四引《南部新书》),表达了对伟大军事家孙武的怀念。

    杜佑和杜牧祖孙二人,在唐代对孙子军事思想的宣传。贡献最大。杜佑所编的《通典》,在《兵典》的《论将》、《法制》、《料敌知胜》等许多篇章中,都引孙子的论述作为编辑资料的总纲。杜牧称道孙子说:"孙武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后凡千岁,将兵者有成者有败者,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相抵当。"他感于曹操注《孙子》未能"尽解其书",又进行了重注:"上自周秦,下至长庆、宝历之兵,形势虚实,随句解析。"(《樊川文集》卷十《注孙子序》、卷十二《上周相公书》)他不但诠解其义,而且以战争史实来证明孙子言论的正确,成为《孙子》注释中比较完善的一种。

    这一时期《孙子》的其他注释者,尚有李筌、陈、贾林(见《新唐书·艺文志》)、纪(见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孙镐①诸家。唐人所辑的类书,如虞世甫的《北堂书钞》、欧阳询的《艺文类聚》,都引有不少《孙子兵法》之文。

    《司马法》在隋唐时期也流传不衰,常为谈论兵法者所称道和引用。如《李卫公问对》载,太宗问及《司马法》,李靖即论述该书的由来,并称:"今世所传兵家者流,又分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种,皆出《司马法》也。"太宗问及"汉张良、韩信序次兵法"事,李靖又说:"韩信所学,穰苴、孙武是也",把《司马法》作为韩信所学的主要著作。他还论述了《司马法》的"五人为伍"、"五兵五当"之制。可见李靖对此书的熟悉和推崇。杜牧注《孙子兵法·地形篇》,引《司马法》曰:"选良次兵,益人之强。"文下并有注:"勇猛劲捷,战不得功。后战必选于前,当以激致其锐气也。"《群书治要》、《太平御览)所引《司马法》亦皆有注。可知《司马法》在当时不仅为论兵者所常用,并有注释通行于世。

    ① 见日本昌平坂学问所刊《十家注孙子》,转录自杨丙安、陈彭《孙子兵学 源流述略》(《文史》第二十七辑)。

    (五) 宋元时期

    宋代由于外患频仍,故《孙子》等兵法著作又受到高度重视。北宋元丰三年(1080),宋神宗为了武举试士的需要,从当时流传的二百多种兵书中选定了七部,"诏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镂板行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这就是北宋"钦定"的《武经七书》。从此,《孙子》、《司马法》等兵法著作,经过重新校订,正式成为武学的经典,得到广泛的流传。在宋代的许多论述军事的著作中,每每称道《孙子兵法》,大量征引孙子的言论,如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其《将职》、《奇兵》、《九地》、《火攻》等篇,皆以孙子的军事思想立论。许洞撰《虎铃经》,在《自序)中称:"《孙子兵法》奥而精";其《先胜》、《使问》、《诡敌》、《远近》等篇,都详细阐发孙子之论。作者姓名已佚的《百战奇法》,在总结的一百条作战规律中,有六十余条引自孙子的论述,并对孙子的思想有所发展。戴溪撰《将鉴论断》,称孙子十三篇"众家之说备矣",其"微妙深密,千变万化而不可穷。用兵从之者胜,违之者败,虽有智者,必取则焉,可谓善之善者。"郑厚的《艺圃折衷》评论《孙子》道:"其词约而缚,易而深,畅而可用。"沈括撰《梦溪笔谈》,卷十一有一条论析孙子的"因粮于敌"的策略,指出:"凡师行,'因粮于敌',最为急务"。他对"人负米"或"畜乘运之"进行了严密科学的计算,认为"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从而对孙子的这一战时后勤计谋,给予充分的肯定。

    《孙子兵法》的注释者,在宋代愈见增多,主要有梅尧臣、王晰、何延锡、张预、施子美、郑友贤、宋奇、石介、王彦、陈直中、王自中、胡箕、叶宏等十余家。前四家见于吉天保编的《十家孙子会注》。①施子美的《七书讲义》,具有《武经》教科书的性质,注释浅显易懂,影响甚为深广。郑友贤的《孙子遗说》,用问答的形式阐述孙子思想,颇多发明。宋奇的《孙子解》,见于《宋史·艺文志》;石介的注,现仅有孤本;王彦的《武经龟鉴》,已残缺不全;陈直中。王自中的注,见于孙治让的《温州经籍志》;胡箕、叶宏的注,见于陆达节《孙子考》。宋代的《孙子》注释者,大都出现在北宋后期。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曰:"仁庙时,天下久承平,人不习兵。元吴既叛,边将数败,朝廷颇访知兵者,士大夫人人言兵矣。故本朝注解孙武书者,大抵皆当时人也。"由此可以窥见宋代注释者蜂起的缘由。

    宋代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对孙子的军事理论十分赞赏,并在实践中运用它。王安石说:"孙武谈兵,言理而不言事,所以文约而所赅者博"。其时宋神宗论及韩信,安石又说:"(韩)信但用孙武一两言,即能成功名。"(韩《涧泉日记》卷下)可见王安石对孙武理论的推崇。南宋爱国词人和将领辛弃疾,在所撰《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章中,运用孙子的"知彼知① 《十家注》的另六家是曹操、孟氏、李签、陈■、贾林、杜牧(附其祖杜 佑在《通典》中的论述)。后来有人把杜佑、杜牧析为二家,变成《十一家 注》。

    已"、"先为不可胜"、"避实击虚"、"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战略思想和"视卒如爱子"等建军思想,提出许多对金的策略和建议。爱国名将岳飞更熟谙孙子的战略战术。史称他少年时期"家贫力学,尤好??孙、吴兵法"。他曾论道:"用兵在先定谋。"在作战过程中,他"猝遇敌不动",故人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他又曾论"用兵之木",要"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宋史·岳飞传》)这些方略和战术,应该说都是得之于孙子的。

    在选拔军事人才的武举考试中,宋代都要加试《孙子兵法》的理论。如元丰元年(1078),立《大小使臣试弓马艺业出官法》规定:"《孙、吴》义十通七"者为"第一等","十通五"者为"第二等","十通三"者为"第三等"。建炎三年(1129),诏武举人要"附试《七书》义五道";绍兴二十六年(1156)诏"凡武学生,习《七书》兵法、步骑射。"(《宋史·选举志》)所谓《七书》,《孙子兵法》是第一位的。

    不过在宋代,也有一批儒者对孙子的军事理论大加抨击。苏轼认为,"兵者诡道"之论,会助长"贪""诈"之心;若此说流行,"则天下纷纷乎如鸟鲁之相搏,??而天下之乱何从而已乎!"(《孙武论》)高似孙也非难说:"兵流于毒,始于孙武乎!"(《子略·孙子》)陈师道更称孙子之论为"盗术"(《后山集·拟御试武举策》)。叶适则辱骂说:"(孙)武真谲诈之雄者也!"他对孙子之学"兴起于百世之下"极为不满,感叹:"人心之不仁,至此极耶!"(《水心别集》卷四《进卷·兵权上》)这些儒士贬斥孙武,其思想方法片面、偏激,是与当时理学的逐渐盛行分不开的。元代由于思想统制十分严格,故孙子的影响较稀。为《孙于》作注的仅知有潘衍翁一人,其事见于戴表元《判源集·潘可大<孙子释文>序》,其注文已只字无存。明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孙武子》多引张贲之注。今有的学者疑张贲是唐人,而多数学者则认为他是元人。两种意见都无确凿的证据,只能存疑。

    这一时期《司马法》也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它的价值得到官方的肯定。在宋代的《武经总要》、《百战奇法》等军事学著作及《太平御览》等类书中,对《司马法》多所称引,说明它影响广泛,军事学权威著作的地位依旧不衰。

    (六) 明清时期

    明清二代,由于农民起义、"倭寇"侵扰、政权争夺、民族纠纷等原因,战事仍然不少。因此,《孙子》等兵法著作依然受到重视而影响深广。

    明代有许多军事学著作,都大量征引孙子的论述。如唐顺之的《武编》,在《攻》篇中引"兵法"曰:"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又引"法"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在《守》篇中引"兵法"云:"守城之道,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其说皆出自《孙子》。何良臣的《阵纪》,其《奇正》、《率然》、《因势》、《火战》等篇,都以孙子的战略战术为根据。郑若曾的《江南经略》,在《练兵》篇中强调:"整齐行伍,前视心,后视背,左右视两肩,如孙子教吴妇人。"揭暄的《兵经》,有许多说法是承袭《孙子》而来的。如上卷《智部·测》云:"测于敌者,避实而击疏";《智部·间》云:"其法则有生、有死、??用敌、用乡。"这些论述,明显承自《孙子》的《虚实篇》、《用间篇》。又如中卷《法部·粮》云:"若夫困粮于敌,??间可救一时。非可长恃者",则是对孙子"因粮于敌"的谋略提出异议。他并论述其他一些"筹粮之法",丰富和发展了孙子的思想。何守法的《投笔肤谈》,仿效《孙子》的立意而撰成"十三篇"。他在《引》中说:《武经七书》之中,"惟《孙子》纯粹,书仅十三篇,而用兵之意悉备。"茅元仪的《武备志》,在《兵决评》中指出:"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谓五家为《孙子》注疏可也。"他对《孙子兵法》在军事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了总结性的评价。

    著名军事家、抗倭英雄戚继光,是这一时期把《孙子兵法》运用于实践的代表。他在北方当都督时,曾上疏言:"兵形像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胜"(《明史·戚继光传》),并用孙子的军事思想进行练兵。他写的许多军事著作,也常引《孙子》来作论证。如《练兵实纪·练将》引"兵法"曰:"爱士如婴儿,故可以之赴深溪",即据自《孙子·地形篇》;同书《杂集·登坛口授》说: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为第一着,为最上策也。"他在《纪效新书·自序》中又称:"孙武之法,纲领精微,为莫加焉。"全书各篇也每以孙子之论为指导。

    明清二代的封建皇帝,也大力提倡阅读《孙子》等兵法著作,把兵法理论作为武举考试的科目。如洪武三十年(1397),明太租朱元璋有旨"仰军官子孙讲读武书,通晓者临朝试用。"(《刘寅《武经直解序》)当年,朱元璋又旨令兵部复刻元版《武经七书》,使之广为流传。清康熙帝玄烨也曾下诏,定"武经三子"(即《孙子》、《吴子》、《司马法》)为武举考试科目。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其《提要》称"武书为百代谈兵之祖",可见清代统治者对《孙子》的推崇。

    值得一提的是,孙子的战略战术在这一时期还被运用到医学治病上。清初名医徐大椿著《医学源流论》,在《用药如用兵论》一节中,列举孙子的许多作战原则.论述如何在医疗中运用它们。他最后总结道:"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这是继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灵枢经》之后,把《孙子兵法》的理论用于治疗疾病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孙子》的注解本,到明代愈见繁多。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疏通文义,证之史事,明白易懂,流传甚广。其后,张居正作《增订武经七书直解》,乃选取旧注补人刘书中。赵本学的《孙子书校解引类》,在《凡例》中称:"校以订误","解以训义","引类以证实"。其书精确详明,亦为注中的善本。李贽的《孙子参同》,独用曹操的注,并附以《武经》的其他六书,互相参比发明。其在《序》中称:"吾独恨其不以七书与六经合而为一,以教天下万世也。"他对"七书"的推崇有些出格,故遭到时人的非议。明代其他注本,较著名的还有:王世贞的《孙子评释》,郑灵的《孙子十二篇本义》,李清的《孙子集注》,陈琛的《孙武子品节》,李腾芳的《孙子说印》,孙履恒的《孙子商骘》,黄献臣的《孙子开宗》,方家振的《孙子翼》,赵光裕的《孙子标题正义》,黄邦彦的《校正孙子集注》,周国雍的《孙子考注》,何守法的《孙子音注》,郭良翰的《孙武子会解》,黄华的《孙子类注》等。

    清代的《孙子》注解本仍然不少。邓廷罗的《兵镜备考》,把孙子十三篇条分缕析,证以许多史事,并加评语;其《兵镜或问》用问答形式,阐发孙子思想;邓氏并作《孙子集注》,在《序》中说:"孙子十三篇,简而赅,精而有则。??治国治兵之理,若符券焉,是可为韬铃士之金科玉律矣。"孙星衍的《孙子十家注》校本,流传颇广,影响较大。它虽然在文字训沽和校勘上有一定成绩,但往往以《通典》、《御览》为据改动原文,显得不够严谨和慎重。毕以的《孙子叙录》,稽考孙武的生平及其著作时代,钩沉《孙子》的佚文,列举后世的注家,亦颇有参考价值。清代的其他注本尚有:王瞰的《孙子集注》,汪淇的《孙子直解开宗合参》,郑端的《孙子汇征》,朱墉的《孙子汇解》,丁洪章的《孙子全解》,周亮辅的《孙子讲意备旨》,鲁经的《孙子析疑详解》,艾钦的《孙子标题详解》,夏振翼的《孙子体注大全会解》,朱煌的《孙子释要》,郭伟的《孙子金丹》,郑达的《孙子附解》等。

    《司马法》自宋代被定为《武经七书》之一,它的流传就和"七书"的其他著作联系在一起。各种"七书"的注解本,都包括《司马法》在内。据统计,明代《武经七书》的注本就有二十多种。较著名的有: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王升的《武经七书解义》,李清的《武经七书集注》,赵光裕的《武经七书标题正义》等。清代的"七书"注本仍然不少,有朱墉的《武经七书汇解》,丁洪章的《武经七书全解》等。自康熙帝定《孙子》、《吴子》、《司马法》为"武经三子",作为武试必考科目后,又有一批"三子"的注本出现,如艾钦的《武经三子标题详解》,夏振翼的《武经三子体注大全会解》等。此外,如何良臣的《阵纪》、邓廷罗的《兵镜或问》,都有称引或阐发《司马法》之处。《司马法》在明清时期仍然是兵学方面的一部有权威性的著作。



本栏推荐